不必媚俗,但要珍惜群眾
設計不只是美,設計也是為人著想,設計也是溝通。想要跳脫選項,就先 ask why。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1-09-18

Hi ~

這禮拜發生了一件對我極具衝擊力的事件,覺得一定要寫下來和你分享,不囉嗦直接開始。

前因後果

事件背景大概是這樣:我與同事們在 9/23 晚上要辦個討論簡報排版的直播活動,這類活動的宣傳圖與行銷一向由我的另一位同事 E 負責,而我頂多出點意見,或擔任不正式的設計顧問角色。

原先我認為同事 E 的嘗試中,以下這個版本是相對完成度比較高的:

此外,另一款我雖然沒有前者喜歡,但覺得大家也蠻有機會喜歡:

在與同事 E 討論的過程中覺得有趣,我也自己跳下來做一張試試手感:

做這種事對我來說挺有沉浸感的。我一直認為,設計工作雖然有很多爛事,但其中一個其他工作中不容易找到的,就是我有機會親手創造美。不只是美,很多時候只是嘗試不同的手法,探索自己沒做過的表現形式。雖然不見得每次都有新奇的發現,但這些經驗都帶給我過往做實驗時的感覺,挺期待這次會發現什麼。

同事們在 1, 3 兩張中難以決定要用哪一版好,於是我提了個提議,就是問問 Line 群組中上次參與直播的 400 位觀眾們喜歡哪張。畢竟他們都來看直播了,絕對是我們的目標受眾,他們的意見應該很有參考價值。如果三張圖依序編號 1, 2, 3,不知道你喜歡哪張呢?

公布殘酷的調查結果,2 壓倒性獲勝,1 次高,沒什麼人喜歡 3 🤣🤣🤣

「眼光太差了吧……」我傻眼。

玻璃心爆裂的我也到簡報同行的群組給大家盲測,1, 3 各有支持者。另一個由設計師、插畫家與行銷主管組成的 4 人群組則清一色支持 3,不過一位前輩也告訴我左邊的快閃教室文字處理不好,要再改改。

你覺得該怎麼解讀這幾群人的選擇分歧呢?

說心情不受影響是騙人的,第一瞬間我閃過許多念頭:「設計到底有屁用,做越好大家越不喜歡」「難怪要分評審獎與人氣獎,人氣獎只是拿來平息眾怒用的吧?」「好啊你喜歡 2 就給你 2」「可是我們真的該拿 2 出來嗎?同行會覺得我們很廢吧」「也太對不起教我的設計師了乾」

以及最後,「我們到底該選哪款呢?」

這些問題其實並不容易,背後代表好幾種不同的價值選擇。菁英主義 vs 民粹主義、文化價值 vs 商業價值、設計師的角色與設計策略,甚至也涉及團隊的決策方法。

我們一步一步來拆解這些議題。

抉擇的思路

先回答一個直觀的疑問,既然我們有權決定最後的方案,為什麼不選自己喜歡的就好?因為宣傳圖並不是掛在家裡的壁畫、自己看爽就好,而是有許多不同目的要滿足。

這個圖不僅用於宣傳、需要抓住毫無耐心的眼球,也會影響直播當天頻繁出現的畫面,以及直播所用的簡報風格。既然如此,除了自己喜歡以外,切題、吸睛、目標受眾喜歡、延伸應用彈性、傳達直播主題與時間等重點也是考量之一。

雖然聽起來很老套,但有許多目的的存在下,決策就成為一種綜合考量。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該給這些不同考量多大的權重?這就像我們在找工作、找房子或考慮是否交往時為不同考量排出優先順序一樣,決定哪些是影響力前三大的考量點,幾乎就決定了決策結果。

那麼影響力第一大的考量應該是什麼呢?

一、專業決:設計師說了算

直覺的想法,當然是專業決。所謂相信專業,就像生病時聽醫生的話吃藥,讓設計師決定哪款設計好聽起來很合理。

在這個標準下,簡報同行與設計師群組毫無懸念地支持 3,因為那是設計層面做得最好的選項。所謂設計層面,包含切合主題、畫面安排的完成度高,甚至是設計手法較不常見等等。

如果你也支持這個選項,代表你選擇菁英主義的立場:我們應該讓最專業、最厲害的人來做決定。你相信,在這個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中,想讓社會運轉得更好,就該讓大家做自己擅長的事。讓專業的醫師治療疾病,讓專業的廚師烹調料理,讓專業的政治人物 (如果有這種人的話?) 制定公共政策,這就是烏托邦。

這個立場很有道理,卻容易被抨擊為一種傲慢。如果專業菁英做出離譜決策怎麼辦?甚至為了私利背離群眾福祉怎麼辦?難道身為群眾一點話語權都沒有嗎?

專業菁英也是人,也會犯下一般人會犯的錯,只是機率比較低。既然如此,與其仰賴一小群人,交給群眾的智慧來決定是否更有道理?

二、民意決:尊重群眾智慧

如果你認為設計是為群眾服務,那麼交由需求端的群眾來決定也很合理。畢竟一道菜好不好吃,當然是我自己去吃才算數。無論廚師如何自吹自擂,我不喜歡吃也不會認可這道菜。

在這個標準下,我們應該把三張圖貼在粉專上昭告天下,用大家的留言表態或按讚數來決定最終的設計。如果你支持這種作法,代表你站在民粹主義的立場。

這裡我不把民粹看成一種貶抑詞,而是把它當成專業菁英的對立面。如果民主是贊同人人皆可發聲,那我會定義民粹更進一步,「不僅讓人民發聲,也讓人民做決定」。

但要怎麼讓人民做決定?方法很多,最直覺的是一人一票多數決,也有代議制等較間接的決策方式。大抵來說,「人氣獎」這種獎項的存在就是認可民意的價值。

這個做法的弱點,除了有可能罔顧專業外,也有不精準的問題。回到我們的狀況,如果隨便一個路人都可以投票,那為什麼要把不看直播的人投的票也納入計算呢?直播活動是個行銷活動,在商言商才合理吧?

三、商業決:目標受眾為王

於是我們來到當代呼聲最高的決策方法:商業決。客戶永遠是對的、付錢是老大,能獲利最多的就是最佳決策。既然如此,能讓目標受眾滿意、願意參與活動的,就是最好的設計。美感能吃嗎?商業思維才是王道!

基於這樣的思路,我才會提出「去 Line 群組問問上次來看直播的那 400 人」這種想法。他們先是對簡報有興趣,有參與我們上次的直播,甚至願意加入我們的簡報交流 Line 群組。這目標受眾難道還不夠精準嗎,不問他們問誰!

後面的事你也知道,他們極高比例選了 2。

調查前我開玩笑地說,要是他們都選 2,就給他們 2 好了。而當他們真的選了 2,我卻猶豫了。一個以排版為主題的活動,宣傳圖卻排版普普,這也太諷刺。

「2 就不用看了」同行這句話猶言在耳。

如果你認為不需考慮同行的眼光,那很有道理,因為他們不是我們活動的目標受眾,更不會是潛在客戶。但如果你認為需要考慮自己在同行間的聲望,那也很有道理,因為聲望也是一種貨幣,和錢一樣都有價值。

以上都是商業考量,但真正讓我在意的是,商業考量該是唯一的考量嗎?美難道沒有價值?如果有的話,美值多少錢?

或者更直接一點說,我身為團隊中的設計師,我讓 2 過關對得起我自己的專業嗎?設計到底價值何在?

這麼說似乎又回到專業決,一切從頭來過。但這裡我想談的,是團隊而非個人的決策。

四、共識決:傾聽的力量

雖然我的角色是設計師,理當要把關團隊的美學水準,但這樣的思路不也是一種本位主義嗎?就算我自詡是專業考量,但難道我的同事們就不專業了嗎?當團隊要做出決策,各有堅持也不奇怪。但我們是三人的小團隊,共識決才合理吧。

要謀求共識,就要先彼此傾聽,而我的同事 B 做出了突破性的舉動:去 Line 群組問那 400 人為什麼選 2。對呀,既然我們想聽他們的意見,為什麼只聽他們的選擇,不也聽聽他們選擇的理由呢?

我整理了他們支持或不支持三款設計的理由,並歸納出以下結論:目標受眾喜歡排列整齊、重點明確、好閱讀的清楚設計,而不喜歡混亂。

說真的,他們喜歡的優點都是好設計的特徵,群眾其實並不盲目。只是在所有好設計的特徵中,他們特別在乎以上幾點,而不見得在意設計師會在乎的完成度、新奇感等等,甚至根本看不見。

更進一步說,凡是看不懂、具挑戰性、需要思考理解的設計會對一般人帶來恐懼、不耐與排斥感。設計師所追求的新奇,如果拿捏不好就會觸發這些負面感受,進而引來批評。

奠基於這些想法,同事 E 對 3 做出關鍵的修正,並由我進一步微調成以下成果:

整體來說,是由最切合主題且受專業認可的 3 出發,將原有設計中可能造成困惑、較不討喜的混亂元素全部拿掉,包含多樣字體、直橫混排、文字重疊與色塊交錯等等。雖然少了不少特色,但這是會讓群眾感到熟悉且舒服的排版,同事們也一致通過這個版本。

設計策略:改革、穩健或保守?

這讓我想到近年國慶主視覺的變化趨勢。當然有不少堅持傳統紅藍配色的支持者,但近年的一系列視覺革新整體而言受到好評,對於設計師社群而言更是如此。以下我引用逃生活粉專的圖,做個十年內的對照。

Source: 逃生活 Facebook 粉絲專頁

有趣的是,根據我問朋友的不專業統計,最受歡迎的是 2016, 2017 這兩款,而設計師社群中呼聲最高的則是 2018, 2019 的版本。姑且不論那兩年設計師本人的名氣,這個分歧也可以清楚看出這兩群人在乎不同的重點。

若要我簡單歸納的話,2018 年的設計刺眼鮮明、風格強烈,甚至帶有某種挑釁意味。會喜歡這款設計的,或許特別重視新鮮感,也不介意甚至喜歡極端的風格,我分類為設計的改革派。

相對的,普遍受歡迎的 2016 與 2017 年都是在色彩繽紛之餘,給人安寧和諧的秩序感,也和 2015 以前的設計做出明確區隔,我稱為設計的穩健派。包含 2020 與今年的版本,我也會把他們歸類為穩健派。

至於喜歡 2015 以前的版本者,焦點通常不在設計上,而是希望延續一系列的傳統與象徵符號,我稱為設計的保守派。總體而言,我認為穩健派是想促成改變時最合理的道路。

巨觀來說,喜歡新鮮刺激的人其實不多,多數人都不喜歡改變。既然如此,微小卻扎實漸進的改善幾乎是唯一合理的道路,只是需要很多時間。隨著時間過去,昔日的穩健派會成為保守派,而當年的改革派開始扮演穩健派的角色,繼續引領社會前進。

這不代表社會上不需要改革派的聲音。要有他們站在社會的前緣,提出各種激進的構想,人們的想像空間才因此擴增。不過這些構想若要落地實行,往往得取得多數人的支持,包含大量不會支持的保守派。不然,就得由決策階層強勢通過,一如 2018 年的作法。

這就是為什麼我多數時候支持穩健派的立場,因為他們最有可能改變成真。穩健派的弱點是時間,人們需要時間卻也常等不及,要堅持那麼長的時間也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乾脆躺平不動了。這時,我們自然需要改革的聲音去刺激他們動起來,對我來說這是個比較理想的公共討論模式。

設計有視覺傳達的成分,也因此擁有的媒體的功能與權力。我認為設計師不需要自詡為美學的代言人與教育者,但如果能輕輕推動社會的審美,那也是功德一件。

雖然我很想純以專業眼光衡量自己的作品,不過為了讓更多人接納而做出一些妥協,我也可以接受,只要不是完全拋棄專業考量就好。這就是穩健改變的代價,那些實質影響力讓我覺得值得。

不必媚俗,但要珍惜群眾

如果要從這次的事件中歸納出最核心的收穫,我會說:想要跳脫選項,就先 ask why。此外,不必媚俗,但要珍惜群眾。

換句話說,所有設計上的優點與突破都可以追求,但對於整齊清楚這類一般人特別在意的部分,務必好好滿足。除非是個人創作,否則對於面向群眾的設計,看得懂才有機會是成功的溝通。

畢竟,設計不只是美,設計也是為人著想,設計也是溝通。

於是我們嘗試溝通。我們感謝了 Line 群組中提供意見的朋友,說明為什麼不是直接選擇 2 而是通過 3 的修正版,並規劃之後整理這次的決策過程與心得和大家分享。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版本,也還沒有和我同事們討論,卻先和你說了。事發當天,我的腦中以上想法瘋狂衝突,加上大量的情緒,腦袋根本整個當機。有這個機會藉由寫作好好梳理,對我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收穫。

不過自己寫完也覺得有點長,我在社群網站上一定沒耐心看這種東西。如果你有看到這裡的話可不可以跟我說一聲,我決定一下以後要不要控制長度🤣🤣🤣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