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找回兩百多小時的生命
睡前這段時間,筋疲力盡,注意力渙散,卻仍然渴望速食式的刺激:別太營養,什麼都好,只要能填補無聊。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1-10-16

Hi ~

雖然上週的急件還沒完全結束,但大抵進入尾聲了,希望不要有什麼臨時大變動才好。

這次來聊個自己睡前的(壞)習慣。

注意力零食

10/05 這天晚上,刷完牙但還捨不得睡覺的時刻,我習慣性地點開 Twitch:mL7 今天沒開實況。

mL7,一位羅馬尼亞的遊戲實況主,對 Overwatch 這款團隊射擊遊戲的補師玩家而言可說是無人不知。我喜歡看 mL7 玩他的 main 角「安娜」,華麗但精準的技術每每令我歎為觀止,對我這個金牌補師來說實在無法想像。

Source: Youtube

補充一下,安娜在設定上是一位年過六旬的阿嬤,是射擊隊友時能補血的狙擊手,也是難度相當高的補師。如果玩家準度不佳、射不到隊友,隊友就會在眼前活活死去。

然而就像每位決定全職實況的實況主,為了剪輯精彩的實況精華,mL7 也漸漸綜藝化,加入了誇張表演與互動橋段,有時甚至還應觀眾要求玩起了坦克與輸出。坦白說一開始我有點失落,總覺得他變了個人,但有時看著看著也覺得挺好笑的,身體總是特別誠實。

既然看不到他的實況,我在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幾個網站之間點來點去,總覺得好無聊。

我是不是特別受不了無聊呢?

想起我媽都說我爸是電視兒童,反而我和我弟以前不太主動看電視。但這麼說來,我用電腦看實況好像也和我爸看電視沒什麼不同。如果把電競也視為運動,那就類似看球吧。

睡前這段時間,筋疲力盡,注意力渙散,卻仍然渴望速食式的刺激:別太營養,什麼都好,只要能填補無聊。就這點來說,實況就是注意力零食,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有天 Twitch 寄來的報告讓我大吃一驚:我今年看了兩百多小時實況。也就是說,一年內 mL7 吞噬了我兩百多小時的生命。

兩百多小時!!

震驚歸震驚,當晚我還是繼續收看實況(again,身體總是特別誠實),因為若不看他玩個幾場放鬆一下,總覺得一天沒有結束的感覺。我想這就是關鍵了,要怎麼創造這個「結束的感覺」呢?

創造感覺

說起創造感覺,我首先想到兩個概念。第一是前些日子瘋狂流行的「儀式感」。這個詞之所以流行,可能也是拜生活風格或好好照顧自己一類的風潮所賜。像是泡茶泡咖啡、薰香或是桌面的小佈置,在生活情趣之外,也在試圖證明自己不只是眾人之一,更是獨特個體。

而有需求就有商機,用儀式感這個詞來行銷風格小物便再適合不過了。只要花錢就能購買自己的獨特性,也是挺方便的,但這麼一來我反倒懷疑起儀式感到底是什麼?

儀式是個專有名詞,卻有多種歧異,我姑且理解為「進入某種狀態的前置準備」。所以儀式感就是「準備進入狀態的感覺」,而非進入狀態的感覺,聽起來也是有點怪。總之目的是進入某種狀態的話,和「結束」、「睡眠」有關的暗示或許就能派上用場。

另一個和創造感覺有關概念是「領域展開」,這是《咒術迴戰》這部動漫作品的設定中,法術對決的最高境界。簡單來說,是用法術創造一個極度有利我方的環境(領域)來包圍對手,並給自己許多能力加成。當對手位於我方領域中時,不僅幾乎無法逃離,我方的法術還能夠無條件命中對手,可說是法術中的絕招。由於效果超強且需消耗大量法力,當雙方戰鬥時有一方喊出領域展開,幾乎等同戰鬥進入尾聲。

Source: 巴哈姆特動畫瘋

以法術改變環境的點子在其他作品屢見不鮮,但要像《咒術迴戰》一樣把這類法術奉為世界觀中的絕招,就不是很常見了。抽象來說,這是極大幅度地具現化周遭環境造成的影響,是個我很喜歡的概念。在我們的生活中,設計圖中的 Mockup、美術館的白牆、電影院的音響,甚至是身邊的家人伴侶朋友同事,全都是環境的一部分。

我們幻想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實際上卻難以從環境中抽身。要是看不見環境的影響,就不會發現自己深陷這個隱形的「場」。人文的例子或許是從眾效應,而即便是物理上,我們也逃不開重力場。看見這點後,即便認同形勢比人強,也不認為自己能創造或改變環境的話,至少也要能選擇環境吧。

戒斷實驗

往這兩個方向想,能改變環境的睡眠暗示有什麼?首先我自然是想到音樂。

音樂是我能長時間在家工作的秘密。對許多人來說,切換工作與生活模式的關鍵在於地理環境:公司上班,回家下班。有一部分的自由工作者也是這樣,咖啡廳上班,回家下班。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疫情期間 WFH 會出現精神無法集中、感覺無法下班或狀態混亂的原因之一:切換狀態的暗示被移除了。維持在家狀態時無法切換成上班模式,上班模式結束後無法切換成下班模式,就像演員的前後台突然被打通,狀態錯亂不知所措。

我是用音樂來切換狀態。我有自己工作用的戰歌,一播放就能進入戰鬥模式,把我的意識凝成一根針。甚至我還有僅限熬夜工作用的大招歌單(領域展開!)。運動或放鬆時,也有相對應的音樂來進入狀態。但事情總有一體兩面,我對聲響的敏感有時也會造成困擾,要是場景中的音樂太不適合就會坐立難安。

那麼睡前專用的音樂如何?我上 Spotify 搜尋帶有 sleep 關鍵字的歌單,先找了一串來試用。播放了兩分鐘我開始感到不安,一方面很想看點實況,一方面又不想打破寧靜音樂的氛圍,心裡焦躁不安。

這是戒斷症狀!

我想起我是如何適應無糖豆漿。我先買來一般豆漿與半糖豆漿,從 9:1 的比例慢慢喝到 1:9,再換成半糖豆漿與無糖豆漿混合,至今已覺得無糖豆漿真香,整個過程幾乎是無痛適應。

既然如此就先看個三場吧?睡前的意志力畢竟有限,完全不看實況或放肆地看都會導致崩潰結果。那麼先從三場之後換音樂來試試效果如何,也算是個人體實驗?

聽說有本叫做《原子習慣》的書提了不少和習慣養成有關的內容,我是沒有讀過啦,如果你有讀過的話你覺得這本推嗎?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