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
這禮拜真是開車經驗值大增的一周,除了高速公路來回高雄以外,也在前往參加活動的路上開過兩個圓環,更在幾乎不可能有停車位的台南市區找到了以往沒發現的地下停車場。
或許經驗值就是這樣慢慢增加上來的吧?不知道你會不會有時也有這樣的感覺。偶爾去嘗試那些不太常做的事情,卻發現學到的比預想的還多。
此外,這周也是和國中時期有更多聯繫的一周。除了和國中的朋友通話、和另外兩位國中同學吃飯以外,連出去吃飯都可以在小吃店裡巧遇國中同學。
平心而論,我並不喜歡我的國中時期,不過也覺得沒事不要想起也好,就讓他們過去。有一天那些同學們 (還好不是我碰見的這些) 都會成長成更成熟的人,希望他們別再做出以前那種傷害人的事。
印象中,國小時光總是開心的。我對許多事物充滿好奇,也認為外在的世界有許多美好。然而國中之後我完全長出了另一個面向,無論是關閉自己的感知系統以免自己受傷太重,或是找到方法和同學結盟,以免自己在外交上被逼進角落。
以前總是很氣,為什麼有這麼多同學對於班上嚴重的長期團體霸凌事件視而不見,但後來我想通了。大多數人只是正常人,而正常人不會想要捲入麻煩事件,不跟著落井下石就已經是種善良。(是嗎?)
我希望我自己的善良,能比這更多一些。
青春期就是這麼一言難盡吧。不知道對你來說,那段時期影響你最深的一段記憶是什麼呢?無論那是開心的,平凡的,甚至有些沉重的。那對我們潛意識的影響,或許是揮之不去了。
柏儒
科普的心態,是我想把這些美好也分享給你
今天有幸拜讀吳鳴大師〈文字弱智化,如星火燎原〉一文,也是第一次看到這麼有趣的科普策略。
大抵上來說,文中列舉了許多他認為使用上多有不妥之處的詞彙,可惜我沒留下什麼印象,比較有印象的是他講解的語氣。
我不會對這位大師的專業見解有什麼異議,因為我對這個領域並無概念,真要討論也會優先相信他說的比較有道理。但與此同時,也親身體驗了失敗的科普策略會如何影響我對專家領域的觀感。
基於同樣的理由,《專業之死》這本書在我看來也是專業人士的呻吟。是的,你很專業,但我不想跟你交流(封鎖)。同溫層嗨到不行,分享數多到不行,普及效果失敗到不行。
想要別人尊重專業,訴諸權威最簡單,但只要對方不在同一個體系中,那又有什麼用呢?只要出了自己的小圈圈,專業者重視至極的知識素養根本沒人在乎。大師的名號失去了體系保護就和路人無異。
就說說我自己的經驗吧。設計師們偶爾互相打打嘴炮、嘲笑某些作品很醜之類的圈內自嗨是很常見,但公然指著非專業者做的宣傳海報痛批很醜,怎麼看都是有失身分,只是在秀自己的文化階級高人一等。
我當然也有對非專業者的意見感到失望的時候,尤其是當它們凌駕專業意見時,但這就是為什麼我在乎科普。與其高舉尊重專業的大旗,還不如我分享這些知識出去,讓對方懂得越多,越容易知道我的厲害之處。只是最好要帶他跨過達克效應的低谷區,離開那個無知卻自大的愚蠢區域,才不會適得其反。
但科普不好做。想下農場標題又懷疑自己只是追逐流量,為了淺白而省略細節時被同業認為錯誤百出,糾結半天以後大家還不是去看老高,人家說書人也有說書人的專業好嗎。堅持做科普的專家與媒體我向來只有尊敬,respect!
或許核心還是在心態吧。自認為是專業的大師,我研究了一輩子當然和你不一樣,字裡行間要不透露半點傲慢也是不容易。我想把自己視為一個有興趣的人,只是在設計領域比你早研究了些,多知道一點小知識,而我想把這些美好也分享給你。
看完後也來想點比較有趣的:一個詞彙的含義是如何被決定的?是原意與典故最大,是專家大佬的詮釋說了算,還是約定俗成、主流即正義?甚至就結果來說,是由聽者的詮釋而定?
與主編大天使的對談
今天晚上不知為何,和主編大天使語音聊了起來。
他分享了最近的心態轉變,從總是一個人默默努力著想要超越別人,在一場生日宴會遇見一些朋友後忽然大澈大悟,發現自己永遠不可能超越某些人,於是把重心轉回到自己長期的人生夢想上。
在他的想像中,他想當企業家,創立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業,賺很多錢也捐很多錢,就像洛克斐勒那樣。這不僅僅是臨時起意,而是每次對談都是這麼說的。
既然強者太多,那不如和他們合作吧!這樣的話他自己有什麼優點可以跟別人合作呢?「真誠」是他的答案,而他想再進一步擴大這個優點所帶來的影響。「當個考古學家,和一群人一起挖沙子」他這麼比喻。
我的優點:真誠與聰明
而他也分享了他對我的觀察。在他看來,我有兩個相當罕見的特色,除了台南人特有的真誠以外,就是非常聰明(無意自誇,僅引用原句)。我問那是什麼意思呢?他說這一來指的是能把事情想得非常細膩深刻,二來也特別強調能收集大量資訊並從中獲得解答。這需要不怕不同意見的挑戰,整理出許多方案的優劣比較,並且還是用相當快的速度來做這件事情。
用「人」來找答案
不過他也說,我雖然習慣獨立研究並解決問題,不過用「人」來找答案也是一種方式。不僅快速方便,決策品質也不輸我的方式。別人告訴你的並不只是一個解答或一些資訊,而是包含這個人的表情、音調、背景、價值觀與陳述方式等等,立體的呈現這個資訊,這比單純文字要來的更多。
那我就想,別人為什麼要花時間解答我的問題呢?這在我自己的例子中看見了解答。我隨口一句話就解決他處理電子報時遇到的問題,而那可能要多花他好一陣子才找的到答案。別人為我解決問題的成本太高,那他大可拒絕,但如果剛好成本很低的話不就太美好了嗎?
我希望能成為思想家
關於長期願景,我有提到幾個讓我情緒上很有感覺的瞬間。例如在沙灘上想通些什麼的畫面,想在最後被認定為思想家的渴望,以及看到汪正翔出版《旁觀的方式》那本書時,覺得這好酷。
如果我能讓我的現實生活往這個方向靠近一些,我應該會更快樂。說不定我已經在這麼做了?
或許該讓更多人知道我的電子報
而關於電子報,他也支持應該要讓更多人知道。「你是只想寫給自己爽,還是想讓別人也看懂?」我說可能都不是。我最想做的,是找到那些跟我一樣喜歡思考的人,一起來討論有趣的問題。那麼至少,我要先讓其他人發現我是個這樣的人。這似乎意外揭露出我的某種意識,畢竟這是個挺清楚的目標。
「讓很多人知道,這些人的回饋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也就是 seredipity。」他這麼說。
把話說得簡單好懂,是一種溝通誠意
而他也認為,我寫的東西太長也太難了,他相信多數人的腦袋根本無法負荷這樣的內容(是嗎?)。我會認為這責任也在我吧,把話說得簡單好懂是一種溝通誠意,也避免浪費別人和自己的時間。或許我會寫的這麼多是因為我想把我所有的想法都嚴謹的交代仔細,但這或許更像是一種紀錄或收藏,而不是溝通與互動。
幻想
今天和女友討論未來的調職可能後,心中又開始想那不切實際的念頭:我來幫女友開一間診所吧。當個純管理職的副院長,讓她專心看病就好。
不過我對中醫一無所知啊,只有女友可以看診而已,這種背景想在中醫領域創業?我看只是幻想吧。
But maybe…?
至少這個夢想的瘋狂程度夠格。
國中同學的冒牌者症候群
在回程的路上,國中同學對我說了他在冒牌者症候群上的困擾。
的確,若就外界的眼光來看可能會相當疑惑。差點當上奧林匹亞國手、台大雙主修卷哥、兩個國際頂尖碩士學位、通過許多精算師考試,並即將前往高盛工作的他,為什麼還認為自己是冒牌者呢?
但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才會困惑吧。他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典型的天才,也沒有一般人認為的大神氣場,還以為自己沒那麼厲害了。相反的,他就是那種會在風光明媚的下午,同學們糾眾打籃球時,一個人靜靜的在樹下算數學的人。算數學並不是想要考高分,只是因為數學對他來說太有趣了,根本離不開呀!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他累積了極為扎實的基本功與硬實力,讓他即便不是典型的企業菁英形象,依然拿到了這些公司的 offer,和那些菁英氣場滿滿的人一起工作。
我沒有什麼好建議,只能說,就相信高盛不是笨蛋吧。先飛去工作一陣子後,要馬成為被高盛認可的資料科學家,要馬發現高盛並不適合,怎麼看都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