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我有考慮把這份電子報的發送平台調整到 Substack,因此接下來一個月的四封信,我會同時發送原版與 Substack 兩種版本,稍微比較一下兩邊的狀況。假如 Substack 運作順利的話,我再去把相關設定弄得完整一點也不遲。
會想這麼做,是因為雖然我現在無意這麼做,但假如這個電子報有一天有可能讓大家公開訂閱的話,我認為 Substack 平台會比我現在用的 Mailchimp 平台來的彈性一些。
現在的 Mailchimp 平台,是我 2017 年工作上開始經營電子報時使用的平台,因此一開始會用這家單純是因為我已經會用了,可以把心力放在寫作上,而不必另外摸索電子報平台的使用方式。
近年來,Mailchimp 逐漸成為以 B2B CRM(客戶關係管理)為主的平台,免費版上限為 2000 人。相對的,Substack 則是服務訂閱制創作者的平台,免費信件無限,而付費信件則抽 10%,我認為是規模擴大時比較有利的選項。此外,和 Podcast 的整合,以及自動形成 blog 的機制,也都是我覺得不錯的地方。
至於為什麼不用台灣也很紅的 ConvertKit?這是因為 ConvertKit 簡單漂亮的優勢,對於熟悉 Mailchimp 複雜操作且本身是設計師的我而言並無額外加分。此外,ConvertKit 免費版有 1000 人的上限,而我之前自行經營簡報藝術烘焙坊的免費電子報,幾年來就突破了 2000 人以上,ConvertKit 相對原本的 Mailchimp 在規模化上並無優勢。
Substack 的免費信件免費寄堪稱簡單粗暴,看起來是規模化的好夥伴。不過因為寄信時平台本身要付出成本,因此我不認為這會永遠保持免費,平台總有一天要割韭的🤣 不過在那之前就先試試看吧,單純試試也不虧。
因此,短時間內每週你會收到兩封一模一樣的信,只是由不同平台發送。如果你有比較喜歡哪一版的話,也歡迎回信跟我說喔!
柏儒
用追蹤報導與反省改善來負責,而不是冷處理
今天去參加了報導者贊助者大會的南部場,本來是抱持著來檢視一下狀況的心情,不過到場後還是覺得就不抱任何預期的放鬆參加吧,不知道會遇到什麼驚喜。
當然像這樣的聚會本身有成果發表的性質,呈現出來的內容必然是篩選過的一場表演,不過在觀眾提問部分就不是如此,可以窺見這個組織面對提問時的真實狀態。
本來我帶來的問題是有點銳利的,我很好奇報導者在口罩國家隊的報導出現意外後 (該篇報導專訪的口罩廠商,涉嫌以中國製口罩混入自己製造的口罩中),為什麼沒有選擇將專訪下架,而是繼續撰寫追蹤報導,讓原本引發爭議的文章赤裸的留在網站上。
那是一個讓我對報導者的印象加很多分的事件。正因為他們的理念如此嚴格,事件發生時才會受傷這麼重,這時或許才是檢驗一個組織真正的價值觀為何的時刻。他們選擇用毫不遮掩的方式正面迎擊這個事件,甚至讓過往的爭議持續供人檢視。這需要的不只是勇氣,而是整個組織上下都必須信仰同一套價值,這或許就是所謂核心價值吧。
有趣的是,不用等到我問,報導者的老闆何榮幸就自己提到了那次事件帶來的影響。與其說這是危機處理得宜,我會認為這是心態本身就太強了。這也是我第一次以第三者的角度來看,一個失敗的經歷並不見得扣分,重點在於面對的方式,以及這個經驗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與核能三人眾重逢
今天中午吃飯時,Spotify 居然推薦我 Nuclear Power Trio(核能三人眾?)。
Nuclear Power Trio 是一個搖滾樂團,最顯著的特徵是三位團員分別 cosplay 川普、普丁和金正恩。兩年前第一次聽到時只覺得,天哪這也太戳(troll)了吧!聽聽覺得挺不錯的,MV 也很瞎。沒想到一陣子後,出了一張 EP,裡面甚至有首歌叫做 Ukraine in the Membrane,讓這首 2020 就釋出的歌曲如今看來像是先知。
打斷專注狀態的機會成本超過 200 元
當我正在專注工作時,我很不喜歡被打斷,因此我的所有訊息通知是永遠關閉的,只在我休息時查看。我的同事們都知道這件事,也約好重要的事會用打電話的方式聯絡,也只有足夠緊急重要的事會打電話。
今天下午家人打電話臨時要我把某個東西拿到另一處,而且「現在」就要。這是一件不做會有點麻煩,但完全可以事先提前處理的事,並不是非得臨時不可,也正是如此我特別不開心。我們不是沒有溝通過,但他們似乎始終認為這點小事而已沒什麼,這個把別人的臨時配合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讓我很火大。
重點始終不在那段時間長不長,而在於臨時打斷。忽然我有點好奇,如果我的專注狀態被打斷,這值多少錢呢?
我先假設,被打斷的專注狀態後要完全恢復大約需要 15 分鐘。在這 15 分鐘,專注程度 (x) 線性增加到最大值,即
x = vt,v 為恢復專注之速度常數
且工作成果 (y) 正比於專注程度 (x) 乘上工作時間 (t),即
y = ∫xdt = ∫vtdt = vt^2/2
代入 t = 15,以及 y = 1,500/hr(只計算專注工時),可得每次光是打斷專注狀態的機會成本為 214 元,這還沒算上我處理打斷專注事件的時間。
至於一天會損失多少錢,就再把 214 元乘上每天被打斷幾次就好。反過來說,也可以用 214 元作為是否接受打斷的基準,超過的話處理臨時事項才會是划算的。
誒等等,光是衡量是否超過 214 元時我就已經被打斷了,直接變成沈沒成本XDD
充份揭露選項,並給對方選擇(?
在電話中我一聽到又非得要我臨時拿東西過去,我就覺得 X 又來了。前幾次發生這件事情的時候,當我表明暫時無法配合時,就換來一頓碎念:你在忙什麼這麼厲害?臨時幫個忙是會怎樣?他們完全不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弟也跟我說過,要是這種狀況我不馬上過去,他們保證會開罵。
所以這次一聽到這個要求,等於要我在打斷專注狀態跟聽一頓碎念之間選擇,請問這是要我選大便味咖哩還是咖哩味大便嗎?
至於有沒有其他選項?可能很難,因為這個情境是他們馬上就要回到家了,要我立刻拿推車去幫他們拿一堆貨。拿貨需要一段時間,他們不會晚點到家,也很難有別人能幫他們拿,更沒辦法自己拿。
但後來我做了一個更恐怖的選擇:我拿推車過去,但是從頭到尾臭一張臉。他們最討厭別人做事不情不願,因為他們不希望成為強迫別人的人,然而正是因此我才決定這麼做。就算他們滿口說不用了,我故意把貨物全部自己拿上樓,就是要讓他們超不舒服,希望他們下次在強迫打斷我之前先想想要不要吃我的負面情緒。
哇靠原來我也會情緒勒索喔?
但這不對,這是行為主義的想法,是胡蘿蔔與棍棒那套思維,是「既然你不覺得打斷我專心會有什麼成本(因為是我的成本),那我就增加你打斷我專心的成本」。即便溝通過,但爸媽還不認同打斷專注會有成本,認為機動辦事沒有什麼不對的話,要做的並不是把成本丟回去,因為這種邏輯跟嚴刑峻罰或體罰教養完全是一致的。
一個方式是,我先看看打斷我的事情有多重要再決定。那麼我會需要知道判斷重要與否的分界線怎麼畫,因此嘗試計算打斷專注狀態的機會成本。算算一次起碼要兩百出頭,而這種事一天不會只有一次。
對他們來說這根本不重要,他們也不覺得問題在成本。他們認為機動辦事很正常,我這麼不彈性才不正常,我才不懂得靈活變通。他們這麼想我可以理解,因為他們的工作性質就是回應眼前的人,即時回應是工作本質的一部分。但我的工作需要一段專注時間產出作品,這不在他們的經驗之內,我提過後他們似乎也不以為意。
回到我的目的來看,我希望他們不要為了不重要的事情打斷我,我到底要怎麼做?起碼我要先讓他們知道我在忙的時段,通常是下午兩點到五點間,以及晚上八點到十一點間。只要我沒有在忙,我當然都會過來幫忙。
更重要的問題是,或許我沒幫忙時他們會唸我,但他們並沒有「強迫」我。如果他們真的知道打斷我會很不開心,他們還會堅持原本的選擇嗎?我想可能不會,因為他們討厭不情不願。
既然如此,或許我該做的是充份揭露選項。「抱歉我現在正在忙,一段時間後我會過來幫忙 ok 嗎?(一如我之前的應對,但若對方非得要我現在動身,則告知以下)如果一定要我現在立刻過來的話,我會過來,但我也會很不開心。」剩下的給他們選擇。我的確不該擅自幫他們選擇後者,而這樣一來無論他們選擇什麼,至少都是他們選的。
聽起來怪怪的,總覺得這很消極。我明明有偏好的選項,卻放給別人選是什麼意思啊?因為覺得那樣比較不會破壞關係嗎?其實不會,這並沒有脫離情緒勒索的本質。而且我會不爽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這個議題已經討論很多次了,如果我像我弟一樣放棄處理,那我不就是在說「只要你一直不鳥我,我就會自己放棄」?那以後還有誰要理我?放置我就好了啊!
完了,開始在想直接情緒勒索可能比較有用了,不要這樣啊拜託🙄
假如他們沒有要改變想法的意思,那我暫時也沒有想到比充分提供選項更好的處理方式,短時間內就先這麼辦吧。更何況,他們本來就不必改變想法,就像我也鮮少改變我的想法,互相互相而已。
Flag
女友在和主管談後,終於確定會在林園多待一年,一年後調職回台南。目前的共識是排開早班後住小港,一起滑 591 的感覺真的好開心呀!好像在一起規劃某個美麗的未來。
終於可以結束遠距了嗎?這麼說感覺好像 Flag,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