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這週末我回到臺南來,除了投票以外,就和過往在臺南的日子差不多。沒有什麼出乎意料之處,相較之下 FIFA 要精采的多。可惜我比較沒有這麼關注體育賽事,參與感還是少了些。
🦄🦄🦄
最近有兩個邀約不約而同以顧問形式出現,第三個甚至要求家教,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不過在討論之後,也能理解到確實有這個需求,而這個方式的服務的確更合理。雖然都還沒有確定成案,但已經挑起我的興趣。
在我的過往經驗中,比起教大班課,我對超小規模的班級顯然更有興趣。然而這種形式要長遠,最終還是會走向超高鐘點費,無論在需求端還是我個人的能力都有其極限,便不再做此想。
不過,當我發現自己難以抗拒的不斷規劃服務方式與內容後,我就知道還是得認真面對自己的渴望。我下訂了一本很久之前就想讀的書《顧問成功的祕密》,或許現在正是時候。這本書也有點老了,連十周年紀念版都沒有現貨,等了一陣子才拿到書。
作者的筆調蠻輕鬆的,對我來說內容卻不易參透。像是他發明了好幾條搞笑般的法則,但看得出來那並不是在搞笑。舉書中的「顧問第一法則」為例,不管客戶怎麼跟你說,一定有問題。會有這條法則,是因為在顧問工作的最初,客戶會跟你說我們沒有問題,一切都很好。「如果沒問題,那請我來做什麼?」新手顧問這樣問,然後直接丟了工作。
短期內不確定怎麼運用這些內容,但至少這本書很快推翻一些我初期天真的想法。不管那些案件有沒有成,這些心得應該都可以擴散運用到跟教學與問題解決有關的領域中,至少我目前是這樣想。
🦄🦄🦄
還是繞回來說一下選舉好了。因為這次相對冷清的選情,才會發現身邊哪些朋友對政治的關注是高於常人的。興高采烈也好,限時崩潰也好,情緒都指引了我們關心的事物。正因為關心,所以值得投入,那麼沒有什麼會白費。
至少我是這麼相信著。
柏儒
想學設計,要先學 Illustrator 嗎?
如果是平面設計的話,會 Illustrator 很棒,但學設計並不只是學設計軟體。設計軟體是執行「設計」這個行為的工具之一,而設計本身則包含更多。只學設計軟體,無法讓你更會設計。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自己就是從 Illustrator 開始學的。
在我大四的時候,曾經上過學校計算機中心開設的 Illustrator / Photoshop 課程。當時的老師教得很好,課程中也偶爾談到一些設計觀念,不過上課的主軸還是以軟體操作為主。上完課的結果是,我能用比較快的速度實現我當時心中想做的畫面,而那個畫面本身並未提昇。
從我現在的角度回頭看,那依然是值得的投資,因為軟體的熟練程度會影響你能做到的高度跟速度,這也會影響做設計的開心程度。然而軟體無法超越你的想像力(AI 繪圖服務目前仍是如此),工具終究是服務你的腦,而設計思維與美感並不由工具自動完成。
有些人可能會說:是沒錯啦,但現在不是有很多漂亮的簡報模版嗎?只要使用這些模版,不就跟設計師一樣厲害了嗎?設計師還有什麼價值?
這裡我們先不用談到設計師的價值,先看事實就好。事實是,真的有很多漂亮的模版。同樣也是事實的是,缺乏設計概念的人難以發揮這些模版的價值。一開始模版的確是純潔無暇,直到我們打字放圖來玷污它。
那設計又是怎麼回事?有趣的是,我上的第一堂設計課根本不用電腦。那堂課始於紙筆素描,結業的作品也不強迫你用電腦完成。這讓我重新認知到一個簡單的事實:設計在人類發明電腦前就存在了。設計的實用性思維、審美感知與符號運用,都不建立在設計軟體上。
那麼,不會軟體操作也可以學好設計嗎?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會有點痛苦,因為設計軟體依然是完成作品最方便有用的途徑。如果你的軟體操作能力不足以實踐你的理想設計,那真的非常可惜。
更何況,設計能力往往是在操作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而你得先看見它。
總體來說,我認為兩者並進,或是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自學軟體操作,才比較容易讓作品水準持續進步。在設計能力與軟體操作能力都有一定水準後,才會回頭理解「軟體會限制設計與想像力」。還在初學者階段時,並不需要擔心這個。

平行時空的自己
看到以前的朋友做了金馬的場刊,忽然覺得蠻開心的。「哇,他很認真去當設計師了,真是太好了!」這樣的感覺。
或許是因為我們曾在類似的起點,彼此又有部分重疊的天賦與技能,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這個大型的人生實驗,讓我想到各種雙胞胎研究,而他活出了我沒有選擇去過的人生。那就像是平行時空中的自己,能知道那樣也很好,就讓我感到很欣慰。
這個結果驅散了不少選擇的恐懼,很多時候並不是選錯了就會很慘,而是更接近「求仁得仁」。確定自己想選什麼,認真的投入資源下去做,最後就會獲得那方面的改變。時間夠長的話,運氣就會被稀釋。
個人風格來自缺點
引述一段 Twitter 上看到的推文:
風格,就是你的天賦加上你的經驗,你的風格就是你的人生。我甚至覺得,風格更可能來自你的缺點,而不是你的優點。
這位前輩提到,他 2D 動畫之所以超強,其實是因為他不會 3D 動畫。這當然是自謙,但真的很有意思。
各方面滿分的強大當然是一種風格,但面對多數人不可避免的個人缺點,一個人選擇用什麼方式去應對,的確會形塑個人風格的一部分。這和商業世界中把缺點講成特點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蘋果的動態島,但那需要有意去論述。
或許,優點和缺點只是相對於特定環境而言的。一開始人只有各種特點,而這個特點會是優點、缺點還是特色,端看環境而定。既然如此,本來看似缺點的特色,換個環境說不定就不是缺點了。
更進一步來說,能不能透過「正面表述自己的缺點」,反推出自己適合的環境?似乎是個有趣的重塑框架練習。
與此同時,這個似乎也暗示著反方向的危險:太過熟練用重塑框架的方式處理缺點,讓自己錯過了扎實訓練的機會。
教與學的匹配
有時候傾囊相授反而是種負擔,因為學生沒有準備好時,老師出現也沒有用。這時的傾囊相授只是老師的一廂情願,對學生來說倒像是被逼著學,那自然很難領情。
或許關鍵還是在於匹配:需求與供給的匹配,學習熱忱與教學熱忱的匹配,渴望獲得與渴望給予的匹配。能發現這一點的老師,說不定反而讓學生獲得更多。
與其說這是緣份,不如說是態度上的門當戶對,而這在互動中不難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