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這一個禮拜前幾天,不知道你的社群媒體是不是跟我的一樣,都被理科太太相關的內容瘋狂洗版呢?如果是的話,很抱歉我又提了一次理科太太🤣 因為週末發信的關係,看起來未免有點跟不上討論風頭,不過這也正是冷靜下來思考的好時機。
在事件的一開始,我其實沒有特別注意。一來因為我對理科太太所知甚少,二來諮商筆記也不是我現階段有興趣的內容,看到事情好像有爭議時也覺得與我無關。不過就和你知道的一樣,事件引發的回響比想像中大,甚至連電視新聞都上了,讓我們都不得不注意到這件事。
讓我有點意外的是,有幾位朋友都和我聊起這件事,而且立場正反都有。這讓我感到開心,因為這代表我起碼是個無論立場都能好好討論的人,或是有朋友對我的想法感到好奇。對我自己來說,我有興趣的不是針對這個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中所反應的重複模式與價值觀。事件很快就過了,不過類似的劇情卻在重複上演。
🦄🦄🦄
我先揭露個人立場:可以開課,但我對理科太太本人的信任降低。至於為什麼,則要從語言與非語言訊息說起。
我把語言訊息解讀為字面意義,是直接的文字傳達。而非語言訊息則是透過各種符號與暗示構成,可以說是弦外之音。如果我們都同意「好的傾聽也要聽懂非語言訊息」,那麼讓我對理科太太信任降低的原因正來自於語言訊息與非語言訊息不吻合。
在課程文案與理科太太的聲明中,《諮商筆記》的內容是諮商經驗分享,是一個勇敢的分享者揭露自己的私密經驗,並鼓勵其他人尋求諮商協助。從語言訊息的層面上,這是一個非專業者的心路歷程。
不過在非語言訊息的層面上,理科太太被包裝成一個專業的老師。這些內容在線上課程平台上架,賣一個線上課程的價位,課綱寫著許多專業理論與檢核工具,並用「這堂課」來稱呼這個產品。在這些規格的暗示中,這是一堂有一定專業度的課程,而理科太太則扮演老師的角色。當然你的判斷可能跟我不一樣,因為非語言訊息自然是由人解讀。
讓我感到可惜的地方在於:理科太太用老師與專業者的姿態販售產品,不過在談到責任與個人背景時退位為一個經驗分享者,這個角色轉換讓我感受到道德風險。換句話說,這個課程運用了專業老師的形象來為產品加值,卻不必承擔專業老師應負的責任,這個聰明的(?)包裝方式讓我對理科太太的信任感降低。
我不禁想像,如果這堂課是和另一位有人氣的心理師一起開的,那又會如何?
🦄🦄🦄
不過針對事件本身的分析我自己興趣不大,我有興趣的是某幾個極為常見的論點,在不同事件中重複出現,讓我不禁想記錄下來。
論點一:自由市場論
現在就是有幾千人買課,存在即合理,有什麼問題嗎?這是自由市場!
我想說的是,買課的人存在,批評的人也存在,他們都合理。至於合的是什麼理,如果是自由市場的話,那我認為道德風險是一定要注意的地方,因為那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市場失靈結果。健全的自由市場需要排除道德風險,或者至少要反應在供需與價格上。沒有揭露這些因素的話,算不上真正的自由市場。
論點二:酸民嫉妒論
批評的人只是眼紅,見不得人家賺錢而已,是吧?
就我看來,是或不是無關緊要。這個論點從動機的層面質疑批評者,表達對批評者的不信任,不過這並不正面支持理科太太,也無法增加《諮商筆記》的正當性。換句話說,就算有人眼紅,也不會證明理科太太是對的。
此外,這個論點還揭露了立論者的潛在預設:一個人發表言論只是為了個人利益或心情抒發,有沒有道理根本無關緊要。這個預設有部分的真實性,因為真的有人就是這樣。但如果大家都是這樣,那我們就無法期待有意義的公共討論了。想要讓公共討論發揮作用,首先自己不要當這種人,然後也先別預設別人是這樣,否則我們沒有溝通的理由。
🦄🦄🦄
至於如何找出自己的論點?我很喜歡用的思維是對照控制法,也就是想想「什麼條件改變時我會改觀?」。
這次的事件中有許多條件因素,像是諮商、課程內容、價格、課程形式、文案、講師背景等等。我會想的是,如果我現在不支持這個課程,那在什麼條件改變時我會轉為支持?這個方式可以讓我很快找出我最在乎的因素,而在這次的事件中會是講師背景。當然只改變一個因素可能不夠,那如果有兩個因素同時改變,我會改觀嗎?那個會讓我改觀的因素,就是癥結與論點的來源。
以上是在我與一位朋友聊起時,朋友要我務必分享在電子報中的內容。
🦄🦄🦄
此外,在這次事件中我學到兩個很有趣的比喻。
第一個是把心理諮商比喻成「心靈手術」。這是一個以語言為媒介的精神侵入性治療,需要術前評估,治療時會痛,術後也需要時間恢復。這個比喻可以讓我們更重視心理諮商的價值與影響,並理解那真的是需要跨過一道心理門檻,不是願意付錢給諮商師就沒自己的事。
另一個是讓我想起《顧問成功的祕密》這本書的比喻:一個處方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藥方,以及正確的服用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都太重視藥方本身,彷彿有什麼萬靈丹或神奇的方法可以一吃就見效,而且你吃了也跟前面的患者一樣見效。這種萬靈丹往往就是老生常談,就像開源節流、少吃多動一樣,你知道那是對的,但知道了也沒造成什麼影響或改變。
實際上,「正確的服用方式」往往更有價值,而且可能因人而異,卻常被忽略其重要性。在吃藥前,醫師一般都會調查你的藥物過敏史,而不按醫囑亂吃藥也會造成各種非預期後果,這換成其他領域也是一樣的。我們有很多機會為別人提供建議,那麼這些建議的「正確服用方式」會是什麼呢?
還是說,只要留下基金有賺有賠請詳閱說明書的字樣就好🤣
🦄🦄🦄
或許是因為週五從台北回來,在寒流來襲後,在高雄幾乎感覺不到與台北的差別。不過這也意味著台北比週五更冷了,我看天氣預報的低溫都變成個位數🫠🫠🫠
這週末穿暖一點撐過去,下週二應該會稍微回暖一些吧?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