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與閱讀不再連結緊密
在移除了材質、裝訂、排版與彩色封面後,電子書似乎更貼近文字資訊的本質。但我們閱讀時,要的只是那些文字嗎?又或者,和那個長方物體的互動也是閱讀的一部分?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3-02-15

嗨!

這陣子以來的日子還真是瘋狂呀,主要跟自己接了新的工作有關。

由於我有為工作計時的習慣,從數字統計上就能看到自己的確是變得很忙。但在看到一週統計之前,身體就會先有反應。最近臉上皮膚的狀況不是太好,有些小痘痘會突然出現,在任務與任務的銜接上也常有喘的感覺,連之前留的寫作時間也直接被擠出去。

但這會一直持續嗎?還是只是還沒調整到新的節奏?我認為是後者。這就像我剛搬到小港時也是有一小段適應期,一陣子後就能調整好步調,我想這次也是吧。有緊急的、重要的、零碎的與需要大塊時間的任務,安頓好他們在行事曆上的位置本身也是種能力。

而讓我欣慰的是,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有趣的,無論是設計上的技術突破,還是更模糊與更動態變化的新任務。這是一個押上自己時間的賭注,回報可能頗豐,也可能沒什麼回報。至少,那可以給曾經的自己一個交代。

🦄🦄🦄

前陣子再次被朋友的電子書閱讀器推坑文燒到,本來一兩年間我都不為所動,但這次直接破防😂

一直以來,有兩種書我都不喜歡買實體版,分別是商業書與小說。除非本身是經典,不然比較近代的商業書通常書籍本身不會太精緻,封面不要太醜已經很難得了(偏見🤣),也鮮少有收藏價值。小說則是重量與體積實在太大,攜帶不便的同時,幾乎不會再度查閱。

每當我看到這兩種書在我的書櫃中,就有種拿去賣掉的衝動。既然如此,買電子版如何?這樣我在往返臺南臺北的時候,也不用特別帶書了,直接帶閱讀器就好。找個機會在誠品摸了讀墨和 Kobo 的閱讀器,綜合評估最喜歡 Kobo Sage,就趁書展特價期間入手了一台。

要說用起來怎麼樣,目前我覺得體驗還不錯,但影響最大的地方出乎意料,是書與閱讀的連結被重新定義。過往的閱讀,是在瀏覽兩塊長方體間的文字,有紙質觸感與墨香,也有自己留下的痕跡。從光滑平整到滿是摺痕的過程,是內容被擠壓消化,被我從木質纖維中抽出,與早在腦中的其他觀念整合纏繞。

Photo by Jaredd Craig on Unsplash

在閱讀器上的閱讀則是一片一片的,而每一片都是一樣的。整本書是極長的垂直捲軸,下一頁是捲動向下,而那些字句的本質僅是資訊。無論那是歷經時光淬鍊的經典,還是我看走眼的平庸之作,都是平面上的文字與資訊,彼此並無分別。

這麼說來,在移除了材質、裝訂、排版與彩色封面後,電子書似乎更貼近文字資訊的本質。但我們閱讀時,要的只是那些文字嗎?又或者,和那個長方物體的互動也是閱讀的一部分?當我們在電腦上閱讀更多資訊時,實體書真的必要嗎?

這個問題,我想就和音樂一樣吧。音樂的物理本質,也只是隨時間變化的頻率,用什麼方式播放都是同一首歌,只是聆聽品質不一。從這個角度看,實體書就和實體專輯一樣,可能逐漸被定位為收藏品。那麼,對音樂來說非常重要的現場演唱,在閱讀上的對應是什麼呢?總不會是作者說書吧😂

這麼一說,閱讀的渠道與載體似乎也不真的那麼重要,只要適合自己就行。之後我可能會直接看顏值選擇吧,太醜的書就買電子版,只有賞心悅目的那些才買實體版。之後,我的書架也會是賞心悅目的,那畫面可真美。

你也有在用電子書閱讀器嗎?或是實體書的堅定擁護者呢?無論你是哪個陣營,時代似乎都不站在閱讀這邊。所有人都知道現在的紅利熱點是短影音,就算不短也至少是影音,真的還有人要看文字嗎?

印象中在瓦基那裡看過一個說法,說寫作的理由是因為世界上的聰明人不成比例的偏好文字,我自己是半信半疑。畢竟,那些聰明人喜歡文字又如何呢?並不是自己也喜歡文字就能跟著變成聰明人呀😂 而文字在資訊的傳遞上效果也是有限的,只是在過往沒有這麼多媒材的時候,閱讀被賦予一種怪異的光環而已。

如今,閱讀當然不再是潮流了,但那又如何?只要閱讀還有樂趣,閱讀還能學到新東西,那也並無刻意停止的道理。只要還想讀,那就讀吧。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