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
經過比較消沉的一段日子後,9/29 突然想到一個新方向:去見見那些很強的人。
確實,如果我是個以內心驅動為主的人,要是心裡沒嚮往還真會成為廢人一個。不是說都躺著不做事,而是做事不帶感情,生命感遙不可及。要是沒有那種全力以赴的興奮,我就覺得無聊了。
有可能這兩年來,總是埋頭猛做計劃中該做的事,卻忘了抬頭看看更上面的境界是什麼樣子。兩年過去,當初的計畫都做的差不多了,一時就不知道該來做點什麼。
那麼就去見見厲害的人吧,感受他們的境界,觀察是否有出現發自內心的興奮感,這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那麼,我就想去見見當初教我設計的啟蒙老師 F。嚴格來說 F 不是第一位,卻是我看待設計思路大翻轉的開始。
上次見面已經是兩年前了。那時我苦於對自己在專業上的不滿,希望尋找突破口,因而找上了 F。說起設計,或許你想到的是用形狀、影像、文字等元素安排畫面,但 F 的訓練卻有很大一部分是藝術訓練。前半段的時間中,我都不太懂胡亂塗抹炭筆與壓克力顏料是為了什麼。這是設計嗎?此外,F 安排的書單多是設計史與哲學作品,這又是怎麼回事?
雖然有點狀況外,不過姑且看看吧,當時的我這麼想。雖然覺得自己多能接受實話,但 F 平穩真誠的評圖意外容易戳到我。有次回程我還買了碗豆花來吃,而我平常根本不吃甜食。
這是沒有失敗可言的遊戲,唯一的失敗是不玩,我嘗試這麼告訴自己。想到要去見 F,很難不注意到那幽微的恐懼感。然而當我想起每次與困難目標交手後誕生的力量,想著「來吧來吧」而忍不住的微笑,心裡還是慫恿著自己去見他一面。
沒有失敗可言是吧?
於是我來見了 F,討論這陣子的作品。
「……和之前相比沒什麼變化。」
令人難過,但就是因為如此才來找你吧!
「你掌握了材質,但還沒掌握形狀,這讓你的東西缺乏視覺焦點。目前繪畫性還很重,就像攝影一樣,或許可以嘗試往雕塑的方向發展。這比較像組裝模型,將一整片零件組合成立體的狀態。」
F 說話就是這樣,每次都讓我有似懂非懂的感覺。對平面的圖像而言,雕塑是什麼意思呢?抑或只是一種比喻?
「此外,你似乎試圖迴避最簡單易懂的方式。」
這就說到點上了。
或許是缺乏練習,又或者是缺乏自信,更可能兩者皆有。我沒有把握把形狀掌握得好,便下意識地在圖像上迴避。像是沒有主唱的 postmetal,氛圍到了但聽不出主旋律是什麼,因害怕被發現而選擇沈默。
每次被問到 IG 上的圖是什麼,我只會回答是一些嘗試,順便抒發心情。如果有人提及和藝術品的關聯,我一概否認。差太遠了吧?
這就是單薄之處。反過來,或許我該做的就是發聲。F 曾說我的設計像是只能說出簡短單字的人,詞彙與句型的變化都有限,因而能說的也不多。那是否就從這開始,圓形,三角形,多邊形,鋸齒狀,從基本開始一步步做點變化呢?
「這階段的重點就是快。憑直覺拼命快速地做,不要太糾結每一個作品太久,不要停。」
好,來吧。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