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制度才能保障自由?《自由的窄廊》:自由在國家與社會的良性競爭中成長
《自由的窄廊》用厚厚的六百多頁、橫跨全球古今的十幾段歷史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0-11-13

生在擁有多國殖民與威權歷史的臺灣,「自由」彷彿是解嚴之後才慢慢扎根發芽的一種餘裕。如果我們不僅把自由看作「能夠選擇」的抽象觀念,還進一步要求人們擁有實踐這種觀念的能力才算自由的話,什麼樣的制度才能保障自由? 《自由的窄廊》用厚厚的六百多頁、橫跨全球古今的十幾段歷史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兩位作者給出的答案也相當明確:自由存於強大國家與強大社會的良性競爭

但是,難道人民賦權給政府、發展強大的國力不好嗎?為什麼人民維持最小政府、保留強大的社會力量反而未必最自由?兩位作者用一張圖解釋他們的想法:

國家-社會權力演變圖

在這張圖中,縱軸是國家的權力,我理解為政府治理的能力與強制力;而橫軸「社會的權力」比較抽象,我理解為民間自發的集會結社與社會運動能力。如此一來,這張圖就能被切分為「國強民弱、民強國弱、民國皆強、民國皆弱」四個區域。

區域一:民強國弱,無政府真的最自由?

如果自由只是無拘無束,或許無政府狀態最自由了吧!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指出,這種社會將進入「戰爭狀態」,人人皆知彼此有意發起戰爭與衝突的悲慘世界。而為了脫離這種戰爭狀態,人們不惜將權力轉交給一個眾人敬畏的巨大共同體,而這就是所謂國家。

縱然有不少國家是這麼誕生的,但也有不少社會維持了建國前的狀態。書中舉的例子是西非的蒂夫族,這是一個眾人害怕權力集中的部落,甚至沒有酋長。在這樣的社會中,既然不存在一個維持秩序的大家長,人們為求自保便求助於社群的力量,宗族體系因而發展得格外強大。這樣一來,社群共有的習俗、道德、禁忌等社會規範的箝制力就非常強,因為個人若不倚賴社群,極難獨自生存下去。

而自由,就在各種「我是為你好」的規範牢籠中窒息。

區域一:民強國弱

區域二:國強民弱,老大哥是為你好?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畢竟自由以經濟發展為基礎,沒錢什麼都辦不成。那麼我們先集中力量辦大事,發展經濟讓全民富起來,有錢了要多自由就有多自由!

作為對這種想法的回應,作者用了整整一章來描寫中國。在中國歷史悠久的帝王專制傳統中,不同朝代在儒家與法家的治國方針中來回擺盪,卻沒有擺脫自上而下的統治策略,民間社會始終缺乏參與政治的力量。

相對於前述的無國家部落來說,經濟與科技發展自然是大有進步,但對這兩者而言至關重要的「創新精神」卻無法在這樣的制度中獲得鼓勵。作者認為,這將是中國如同過往的專制國家們一樣面臨發展瓶頸的關鍵原因,畢竟看老大哥的臉色做事還是比較安全。

既然是重視經濟甚於自由的國家,對自由部分自然是不指望太多。而對於經濟部分,目前我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雖然趨緩,但還沒到瓶頸,因此作者的預測尚待時間驗證。

區域二:國強民弱

區域三:民國皆弱,不期不待依然傷害

而對於圖表左下角、國家與與社會權力均低迷的「紙糊國家」,集規範牢籠與專制統治的缺點於一身。像阿根廷、哥倫比亞、賴比瑞亞與迦納等國家的過去,公務機關可不僅是官僚而已,簡直是由貪腐、無效率的冗員酬庸所構成的。

「我已經習慣等待。我去的每個地方都得等。但是最糟糕的事情是,他們要你東奔西跑……我兩星期前來時,他們叫我三天後再來;三天後我來時,辦公室卻沒有開門。隔天我再來,他們卻告訴我,這個計畫已經沒有錢了。」

「你必須等待,這裡的情形就是這樣,你必須來很多次。因為如果你不現身,你就什麼東西都得不到。」

無論是出於政治菁英對民間力量的恐懼,還是殖民歷史的遺毒,紙糊國家的人民離自由相當遙遠,只能期待未來。

區域三:民國皆弱

區域四:民國皆強,雙方良性競爭才保障自由

最後一種理想狀況,是在國家與社會均有一定力量時,雙方在競爭中促進彼此成長。在這個權力的動態平衡中,發展出強盛國力的同時依舊保有人民的自由,曾經的不列顛王國與法蘭西王國都是實例。這個良性競爭的運作過程,作者們稱為「紅皇后效應」,包含社會授權給國家、讓國家強大的同時也制約國家,要求國家將力量用於造福社會。這個過程中不免包含政府運作與社會運動,還經常發生瀕臨失控的衝突,而雙方是否能跳脫至對方於死地的惡性競爭,從制度面找到協調的解方,便是一國是否能長久待在自由窄廊中的關鍵。

區域四:民國皆強

威瑪共和的教訓:如何民主地離開自由窄廊

我不確定臺灣在經過 30 年的民主化歷程後是否已踏入自由的窄廊,但我想就算不在其中,也已臨近邊緣。在這個前提下,書中最令人警醒的一段,當屬威瑪共和一步一步將政權交給納粹黨的故事。威權的歷史、社會精英與土地貴族對民主制度的排斥、民眾多極化分裂投票,加上戰後經濟大蕭條的時代背景,讓威瑪共和脆弱的民主制度無力面對納粹黨的挑戰。而希特勒上台執政後,社會總體自由自然是大幅滑落,讓德國離開了自由的窄廊。

回頭看看臺灣,或許臺灣還沒碰上經濟大蕭條,但威權的歷史、過往精英對民主的看法、極化且對立的投票都是存在的。過去幾年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以及這些運動近年的沈寂,都顯示臺灣人核心的政治議題依然圍繞在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對國家主體的理解。畢竟哪次選舉不亡國?

臺灣還能留在窄廊邊緣多久呢,或許端視選民們對民主的信心究竟能維持到何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