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速寫系列:二月篇
這次的電子報想來點不一樣的內容,是我二月的日記節錄。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2-02-26

Hi ~

二月的連假開始了,不知道你是否已經開始放鬆身心了呢?

下週一我要交出新的提案,這次的成果比之前都來得令人滿意,把它雕琢到自己能做的極限真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與此同時,或許因為能開始玩艾爾登法環的消息在我的社群媒體洗版,我雖然沒有購買,但也沾染了那種雀躍的心情。想要工作也想要玩耍,那麼要一邊工作一邊玩耍,還是認真工作後認真玩耍,似乎各有支持者呢~

而這次的電子報想來點不一樣的內容,是我二月的日記節錄。

相比於電子報上完整的文章與陳述,日記顯得片段、錯亂且不知所云,因為我並不會好好的坐下來寫日記,而是在有點想法時急著把他們吐出來,生怕漏掉什麼。這或許更貼近某種速寫:對於一閃而逝的畫面,用線條草草勾勒即一筆成型。這些日記是我各種想法與文章的前驅物,也記錄我腦中最真實的語句,聽起來蠻生猛的?

因為篇幅的關係,以下不會收錄我對夢境的紀錄,以及擺明就是宣洩用的廢文XDD 這種東西還是留在樹洞裡就好。

不知道這系列讀起來反應如何,就試試水溫好了,歡迎回信跟我說!說不定這會是第一次跟最後一次?

柏儒


不要讓活在當下成為短視的藉口

那些強調活在當下的人,大概只是希望不要一直沈溺於過去,或是太過憂慮或期望未來。如果一個人的思考不帶有時間性,那可能蠻危險的,也不可能做到延遲享樂等等決定。

並不是說延遲享樂一定好,人的感受還是有時間折舊的。太離譜的延遲享樂幾乎等同沒有享樂,另一個原因是樂趣來自過程而不是結果。但是完全不延遲享樂,就很難做出長期有利的決策。

不要讓活在當下成為短視的藉口。

當然我們不知道是明天還是意外先到,但如果一直到的都是明天怎麼辦?意外可以用保險處理,而背後的核心是不留下遺憾。而遺憾會產生,很可能一開始就做錯決定了,或是後續始終沒有付諸行動,而那未必和活在當下有關。


如果能實時捕捉自己的思緒該有多好

有時候不禁會想,如果有台機器能夠捕捉我的意識,實時將我的所思所想轉化成文字,那會是多麼棒的一件事情呀!總覺得就算是開口說並錄下來,那也太慢了,更別說是寫作。

但實際上,或許建立想到就順手寫筆記的習慣更重要吧。雖然是沒有那麼快,但的確能將思緒以文字的方式快速儲存下來,也不用太專注於那段筆記內容的精確性,把重點放在即時就好。


典藏,是為了放下

之前看鋒哥寫的文章,裡面提到了關於典藏的想法,可能是出書或是寫部落格,不過那些內容多半是吃灰居多。

對我來說,也會想把過去的想法整理起來,不過那更多是為了放下。

畢竟,如果一直守著之前的成果,大概就像一直提當年勇的老人一樣吧。人還是要向前看的,至少我不想讓人生巔峰就這麼一直存在過去。堅信未來會更好才有樂趣呀,不然不會很絕望嗎?


讀科普書有什麼用

知識的生產,以學術領域而言有分不同的層級。最原初也最新鮮的是在實驗或田野中得到的 raw data,近一步由研究者整理成學術文章發表在專業期刊上,並在研討會中交流。如果一個主題累積了不少成果,可能有學者會撰寫 review paper 來做完整的文獻回顧。而擴增到子領域的層級,這些文章甚至能累積成教科書。

目前為止,這些知識都還在象牙塔中打轉,只會觸及學術圈與業界專業人士。直到某些研究者將自身著作改寫成面向大眾的科普書,並且有出版社願意協助,書店願意進貨,學術知識才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

如果是非學術領域,一開始知識可能來自某人的思考或筆記,先以文章或影片等形式發表,累積一定量後可能以演講或課程的方式傳播,最後集結成書。當然也可能反過來先寫書再開課,只是這個順序對作者而言很不划算就是。

所以讀科普書到底有什麼用?以我一個大學時主修化學的畢業生來說,會覺得非專業領域者就算把書店架上常見的化學科普書都讀熟,掌握的概念可能不如去翻一本大一等級的課本。也就是說,科普書對專業領域知識的幫助極其有限。

想到這裡不免灰心,因為以同樣的標準,我去看其他經濟、心理、社會或哲學等領域的科普書大概也學不到什麼。

但或許重點還是在閱讀的目的吧。閱讀科普書絕對無法讓一個人成為專業人士,但如果不以此為目的,單純是到書中找答案的話,那還是蠻有機會達成的。


不要讀檔

在玩 Cyberpunk 2077 時,「兩全兩權」這個任務因為中途出現限時的對話選項,選完不小心把舞子殺死後,我重新讀檔選了幾次,最後選擇了殺掉虎鉤眾高層但沒殺死舞子的結局。

關掉遊戲以後我覺得我好討厭這樣,下次不要再讀檔了

畢竟我想要 RPG 有帶入感,無論是深思熟慮的選擇,還是時間壓力下的臨場決定,都要真實反映出我這個人的選擇。至於結局,就是接受遊戲的安排,無論好壞,就像我的真實人生一樣。

既然如此,重新讀檔徹底忽視了無法回溯的現實規則,即便處於自己比較喜歡的結局,我也清楚我只是逃到了另一個平行時空,在逃避自己真正的選擇。

除非因為對話選項不明,選擇後遊戲角色做出了和我想像完全不同的行為,不然還是不要讀檔吧,只是破壞自己遊戲的意義而已。


當個表裡如一的人

我雖然討厭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這種理念,認為它虛假,但是在社群媒體上什麼也不說的我,沒有人知道我做簡報設計做得不錯,不知道我的設計水準,也不知道我工作穩定有效率,更不知道我思考的角度與深度

這樣的我,也是表裡不一吧,假裝自己是個沈默、沒想法、人生沒什麼好說的人,這完全不是事實,也對我有害

當然不必假裝,但也不必總是沈默

至少當個表裡如一的人


情緒的凝結

看 Sophia 的畫作忽然想到,如果文章是思緒的凝結,那麼畫作或許就是情緒的凝結。

不過想到許多藝術作品也都未必是關乎情緒的,或許更廣一點來說,如果把藝術作品視為一種表達形式,那麼比起文章,它將更善於表達那些非說的語言,甚至是非語言。

的確,畫作是情緒的凝結這種想法,應該來自於印象派以降的變革。


去神秘化

仔細想想,我閱讀或思考時都有一種底層意識,簡直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就是「去神秘化」。

我討厭神秘,討厭故弄玄虛,認為那是缺乏真正的理解,或是有意欺騙。我期望自己的視角宛如手術燈,在多角度的照耀下除去陰影,亦無死角,一切清楚明白而無所遁形。

祛魅,或許就是這個詞。

但所謂神秘到底是什麼?說不定是我對真正的神秘缺乏理解?那種保留模糊地帶、保留詮釋餘地、保留想像空間的做法,是否反而能容納更多知識?更加深刻?甚至……更加貼近真相本質。


應不應該讀有用的書

對於讀書要不要讀有用的,瓦基因為和朱敬一意見不合而感到挫折,而我想跟瓦基說的是:

讀書有沒有用不重要,讀的是有興趣的才重要。只要你有興趣讀,沒用也很有樂趣。但要是沒有興趣,那些有用的書恐怕也難以吸收。

我同意不應該從有用為出發點,但也不會指向「應該讀沒用的書」這一論點。

廣泛來說,如果把「用」解釋為效益,那麼我們很難說讀書是沒有用的,因為這個「用」的範圍太廣了。除了賺錢以外,快樂也是用。

而如果我們把「讀書」抽象化,看成輸入資訊的一種形式,那麼與旅行、看電影、打電動等其他輸入資訊的方式相較,似乎並無特出之處。應該很少人旅行或看電影是為了有用,而為了有用去旅行似乎也不失為一種方式。

讀書和其他幾項的差別應該是社會觀感。我們的社會一般把讀書視為一種上進的表現,是為了自身而努力,帶有一種刻苦上進的意味,是一筆拿痛苦交換能力的交易。而「被視為讀書人」就更划算了,還帶有一種正面社會觀感的外部效果,除了對那些特別鄙視讀書人的人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