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這禮拜接連發生了許多事,或許影響心情最多的還是決定公開電子報訂閱。
對你來說,這可能就是好幾封信中的一封,也有可能是從我這邊收到的第一封信(如果 welcome mail 不算的話)。雖然自己以前是英語演講社的社長,但其實我對公開發言並不在行,像這種弱點還是需要靠許多朋友推我一把,並不是自然隨性就能做到。
無論有多少人收到這封信,你我之間也就僅此一封,也是這點讓每一封信都如此不同。
🦄🦄🦄
而在影響生活的層面上,即將到來的衝擊和疫情有關:我弟的學校即將重啟遠距教學,而他也要搬回臺南家裡住。這意味著我要再換到另一個房間去,以免他認為我老是佔著他房間。
這個空間分隔,把本來在臺南的日子一分為二。自一月底起的四個月,我暫時住在我弟房間中,而後面四個月我則要搬到另一個房間中。估計到月底,我大概又要搬去高雄了,算是人生中第一次如此頻繁的遷移。
對波動的預期,會影響許多判斷。如果知道自己將會搬家,自然不會買很難移動的傢俱,也可能會影響對居住空間的愛惜程度。既知賽局有限,那不為長期做打算似乎很合理,尤其是短期內會有更多成本的時候。
但人生真正重要的那些長期投資,像是學習、人際關係、健康、探索世界與內心等等,這些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若是一直被晾在一旁,那也是很可惜,或不只是可惜而已。要願意去顧及這些,或許只能堅定相信人生並不苦短,而自己仍有未來。
這或許是我的非理性信念之一,因為若仔細檢視,會發現並無證據顯示人生還長,總之我是信了。
你也這麼相信嗎?或者你認為不知道明天先到還是意外先到,因此及時行樂更有道理?又或者拿捏兩者間的平衡比例會更好?比例又該如何拿捏?
我有我自己的答案,不過答案向來不是重點。我更喜歡分享我的問題意識,以及思考的過程。說不定想著想著答案就變了,直接迴力鏢打到自己🤣 但那又怎樣?人就是這樣成長的嘛。
柏儒
其實根本不會怎樣
今天中午出門時雨下得好大,讓我想起還在讀大學時的那場大雨。因為雨勢太大,撐傘並沒有什麼幫助,徒增騎腳踏車的危險,我乾脆不撐了直接騎回宿舍。沒想到這趟騎得意外暢快。
為什麼意外暢快呢?或許是因為拋下了那些礙手礙腳的束縛吧。本來我討厭淋濕,衣褲鞋襪黏在身上很不舒服,但放下這些矜持以後,發現那其實也沒什麼。路程不長,當時天氣也不冷,回到宿舍後換一套衣服、洗個澡就好了。「其實根本不會怎樣嘛…」不禁回想起之前的矜持都在做什麼。
該說這是死豬不怕滾水燙嗎?還是無所畏懼?總之克服了自己原本有些顧慮害怕的事物,只要往前衝就好,這種感覺超爽的!此後臺北也多有下雨的時候,只要情況允許,我就穿短袖短褲與涼鞋出門,這套裝備根本不怕淋濕。
在遊戲中的死亡似乎也是這樣子,其實玩家不會真正死亡,總是可以無限重生,頂多掉錢噴裝。那麼只要身上不帶太多錢,等同擁有無限血條,只是有點麻煩而已。這種對死亡與失敗的無所畏懼,似乎本身就是一種樂趣來源。
或許正是不再害怕,才對眼前的一切更加享受。
限制反而帶來更多可能
對於吃飯,我並不是個會主動探索美食的人,不過有次因為下雨,我需要開車出去在可停車的範圍內找吃的,於是看到了新的店。看評價也不錯,如果吃起來也不錯的話,那口袋名單就多了一間餐廳。
或許就是限制出現了,才會開始想新的辦法,而帶來新的可能。就算不見得是變強變厲害,至少世界也因此大了些。
結果吃完後覺得還好😂
如何打困難的 boss
對於遊戲中比較困難的 boss,我比較習慣的玩法是先學閃避,再摸索出手時機。
畢竟一開始和這隻 boss 不熟,硬打一定被屌虐,那不如先放下獲勝的意圖,專心觀察這隻 boss 的出招動作。死掉沒關係,先求自己學會閃避,就像《獵人》中小傑在天空鬥技塔面對疾鬥一樣。
如果學習閃避有進展,在 boss 面前生存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這時就可以考慮嘗試自己的出手時機,通常是在 boss 放完招後的硬直時間。能夠抓到這個,基本上距離打贏 boss 已經不遠。
整個過程要先接受失敗,並專注在學習。這讓我想到受身的概念,學會挨打時不要受傷太重,這樣效果等同增加自己的容錯率與血量上限。
公開訂閱
公佈可以公開訂閱的消息後,趕快關掉 Facebook 和 Instagram,喘了好幾口氣。
乾脆射後不理,來準備一下明天和客戶討論的內容好了。
當沒成交的客戶再次找上門
剛剛和回頭找上我的客戶討論,感覺真是暢快呀!
二月第一次和客戶討論時我犯了嚴重的失誤,誤以為之前的電話討論中客戶已經看過我們的介紹,而這次會議主要是需求討論。殊不知,當我準備好問問題時,客戶卻叫我重頭介紹,讓我當場傻眼,想說不是已經有共識才要開這個會嗎?趕快打開之前給客戶的書面介紹 PDF 檔,卻被氣惱的情緒影響,講得亂七八糟。當然客戶後來也決定和別家公司合作了,一點也不意外。
會後懊惱到抓狂,簡報明明是自己的專業領域,卻還犯這種錯。趁著這股憤怒,我一口氣抓出自己大量的作品集,為視訊會議的情境優化設計,並進一步升級成動畫版,只為了確保這是我有史以來最帥的版本,甚至比當初交給其他客戶的 final 版更帥。我把這份投影片放在隨手可得的資料夾中,並用雲端硬碟同步,確保下次我被突襲時可以隨時拿這份超屌的作品集秀一波。
突然,這間公司幾天前跟我聯繫,說因為之前的專案時程延宕、並未啟動合作,決定要再次開案並重新洽談簡報公司,讓我覺得機會來了。
「這次我準備了些上次沒看過的東西,不如一起來看看吧!」我在今天的會議上這麼說,隨後展示兩個和客戶密切相關的專案成果來秀他滿臉。其中一個案例甚至讓客戶當場驚呼,因為他也親身參與那場發表會的現場!
我不禁暗爽,那可是我們去年最具代表性的專案,還有其他客戶是因為那次發表會慕名而來的呢😉 但是穩了嗎?現在還言之過早,後續的報價和合約談判還有得玩,也可能和我討論只是為了找備胎,但至少比第一次會議順利多了。
這就是我在這次經驗中學到的第一件事:不要相信客戶有做任何功課,有的話當賺到。說明文件是武器,升級要升好升滿,臨時要火力展示時要可以隨時掏出來秀。聽起來挺基本,但自己徹底升級一遍後覺得比想像中更有用,難怪客戶要花錢找我做簡報設計🤣
此外,也讓我捏了一把冷汗的第二件事,就是好聚好散的重要。
理性上我不會假設客戶在選擇其他公司後還會回頭,但就像這次一樣,客戶有時就是會意外重新找上我。更何況,就算上次沒和我們合作,難道客戶都不會想換供應商嗎?或是之前的合作夥伴產能吃緊,只好找其他家,這也不無可能。
沒成交的客戶回頭找上門,這代表我第一次講得雖然爛,但還沒有到黑名單的地步。要是做了什麼離譜的事導致黑名單,自然就沒這機會了。之前有留給別人還算可以的印象,或至少是再次聯絡我的理由,才有機會重新接觸。
想要有這種機會,只能從心態上好好對待每一個專案與客戶,似乎別無他法。要是認為這客戶沒救了、之後老死不相往來而輕忽懈怠,那就真的永遠不會再往來了。
最令我意外的可能意外的點
在這波「可能令我意外的點」風潮中,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 Jacky Hsueh 的貼文中,關於金融市場的知識。我最意外第 2、10 兩點:
2.大部份研究其實技術分析是能獲利的,但這限定在高度投機的市場,或者是1990以前的美股,2000年的美股資料使用研究技術分析鮮少發現能獲利的(Park, C. H., & Irwin, S. H. (2007). )
10.巴菲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對於槓桿的操作(Frazzini, A., Kabiller, D., & Pedersen, L. H. (2013))
不過底下留言有人補充,第 10 點提到的「槓桿」和一般理解的槓桿並不一樣,而是和老巴公司的浮存金等制度有關。
分享和炫耀的差異,在於利他精神
看到朋友秀了一波勇敢抄底的盈利截圖,莫名感到有點厭惡。
這是見不得人好嗎?我覺得不是,因為我很快想起另一個朋友也是曬單,甚至獲利幅度更大,但我並未有類似感受。兩個人我都不算熟,似乎也跟交情無關。
這大概需要仔細分析貼文中的遣詞用字了吧?當然我不可能分別截圖比對,但我真的很好奇:明明同樣是曬成就,有些人就是令人厭惡,有些人卻讓我想拍手恭喜,這之間的差異到底是什麼?
我媽提出了一個完全說服我的理論:關鍵在於利他精神。
如果一個人獲得成就,說出來是為了讓其他人也能更好、一起進步,那會被解讀成分享。但如果只說自己好棒棒,甚至還說別人好爛爛,那當然會被解讀成炫耀,沒人會喜歡這種人。
太簡潔有力的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