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速寫:努力到底是什麼、回覆密碼、虛榮的本質
遊戲中的虛擬樂團在現實世界中有其對應的樂團,歌曲中出現的也是遊戲中熟悉的歌聲,這感覺實在很妙。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2-07-10

嗨!

雖然距離金曲獎頒獎也過了一段時間,但還是想恭喜珂拉琪與血肉果汁機分別獲得最佳新人獎與最佳樂團獎。我在 facebook post 中公開推薦的樂團並不多,去年推薦這兩個樂團後,竟然分別在金曲中獲獎,總覺得自己真有眼光🤣🤣🤣

在去年 12 月的電子報中,我寫了對於血肉新專輯的感想,並把文章備份在這篇〈就像與不熟的朋友久別重逢〉。當然其他入圍樂團也相當優秀,或許再過幾年就輪到他們嶄露頭角了。

🦄🦄🦄

另一個極為震驚的事件,是安倍晉三的槍擊案。一開始我根本沒有想到這種事情居然是在日本發生,一時之間可能會把這與陳水扁或連勝文的槍擊案聯想在一起,不過後兩者並沒有在事件中過世。

很快的我發現,這不是日本政治史中第一起刺殺事件,也不是安倍第一次受到嚴重威脅。除此之外,在震驚之餘,我不了解的遠比了解的更多。

究竟安倍在日本政壇中代表什麼樣的力量呢?他的政治思想如何?政績如何?日本國民如何看他?世界各國政府又如何看待安倍曾經代表的政權呢?對於日本政壇現況,我幾乎一無所知,一時還反應不過來岸田文雄是哪位😂

不過我想很快就會有回顧性質的專題報導出刊吧,屆時再來補充一下常識,感謝辛苦認真的記者。

🦄🦄🦄

最後也預告一下,下週發刊日是個特別的日子,來猜猜是什麼? (提示:跟電子報有關,而且很簡單🤣)

柏儒


努力到底是什麼?

或許是因為血肉的金曲得獎致詞,「努力」似乎又再次成為討論焦點。現在我已經很少使用努力這個詞,因為我認為這兩字太過強調忍受痛苦,因而改用「投入」。不過這並不完美,因為投入也並不直接意指「將資源用於有效策略」。

恰好看到這篇〈高考的比较学:公众的服务,抑或个人努力的结果?〉,覺得其中對於努力的剖析相當有趣:

努力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努力其实很大程度上不是说你用劲就是一种努力,它是一个非常制度化的活动。比如说在学校中努力,从我的观察访谈中总结基本是三件事,一个是听老师的话,一个是重复,你的努力就在于你克服对于重复给你带来的这种无聊或者说这种焦虑感。第三个是改错。真正大家在说努力的时候,都是说在做这三件事,所以我觉得这个其实是在学校这个非常具体的场景所规划出来的非常具体的事情。当我们去做这些事情,当然这些事情往往不是令人非常愉快的,然后当我们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才叫努力,在我们做其他任何有可能提高我们成绩的事情的时候,可能就不叫努力。

这是对努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解:它是一个在机构和制度中才存在的东西。当我们离开这个机构和制度的时候,我们做的事儿他在某种程度上就不是努力,所以我觉得这个词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对人的非常重要的规训。

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努力是一系列依附於情境與共識的行動,並不只是用力、吃苦或流血流汗。只有執行某些被大家認為是正道的行動,最好還要有成果可以佐證,這些行動才被稱為努力。

回過頭來,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把核心放在「將資源用於有效策略」,這可以排除努力原意中和成果相對無關的部份。至於不放棄、持續投入等心態,另外用堅持之類的字眼來說即可。


武士樂團 SAMURAI

《Cyberpunk 2077》的玩家對武士樂團(Samurai)一定不陌生。無論是開車時電台轉到「莫羅搖滾電台」、在家播放唱片,甚至是演奏電吉他時,都可以聽見武士樂團的歌曲。

武士樂團是遊戲中的虛構樂團,演奏 Cyberpunk 世界觀下該有的龐克搖滾。主唱「銀手強尼」生前矢志摧毀大企業,卻在一次親自策劃的襲擊行動中喪生。在機緣巧合下,強尼憑藉其意識與主角 V 共同展開冒險。

有趣的是,銀手強尼的外型完全復刻知名影星基努李維,並請基努李維本人參與配音。但武士樂團的歌曲並不由基努李維演唱,而是與 Refused 這個瑞典龐克樂團合作,創作一系列的全新歌曲。

之前我一直相當喜愛武士樂團的歌,但這些歌曲在遊戲原聲帶中遍尋不著,讓我相當失望。後來我靈機一動,乾脆直接在 Spotify 上搜尋 Samurai,果然就出現了武士樂團的歌!還特地分成六首單曲,彷彿怕你錯過這些單曲封面。其中我最喜歡的無疑是這首〈Black Dog〉,雖然算是慢歌,但也正是如此才格外慷慨激昂。

此外,我也先把幾張 Refused 的專輯加入我的最愛,也算是稍微緩解一下最近的音樂荒吧🤣 以前我並不特別喜歡龐克搖滾,覺得很容易膩,而且我自己聽歌的口味又更重一點。但搭配遊戲中的世界觀與背景,聽起來又有另一番味道。

更重要的是,這有種現實與虛擬世界交錯的感覺。遊戲中的虛擬樂團在現實世界中有其對應的樂團,歌曲中出現的也是遊戲中熟悉的歌聲,這感覺實在很妙。


回覆密碼

觀察自己比較多封回信時的內容,發現就像流量密碼一樣,回覆密碼還是存在的🤣

要思考的內容很少人會回,因為要回信要動太多腦了,別人有看完就不錯了,還要人家回信,也太得寸近尺。反而充滿情緒的內容,大家一個共鳴衝動就會想回,也不用回很多,等於是既有推力、摩擦力又低,我有比較多回覆的信都是這種。

不過反面來說,這也是一種篩選。思考爆擊一陣後還會回信的,幾乎一定是同道中人,這時回覆交流的火花真的是好爽。


虛榮的本質

我一直很討厭虛榮的氣味,可是虛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一個方向是,把虛榮定義成「享有不應得的好處」,這會導向與應得相關的倫理學討論。另一個方向是定義成「沒有真實基礎的榮譽感」,這會導向與真實相關的知識論討論。以前我對前者比較有興趣,但後來覺得說不定後者才是更有道理的方向。

如果人們是根據認知運作的(這幾乎是事實),那麼真實是被建構的概念。無論是透過歸納、演繹、驗證或信仰,總之我們用某種方式將某事物認知為真。在這個框架下,或許並不存在所謂虛榮。

好像可以去看看講知識論的那本高中生哲學讀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