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 Life wrapped 系列,來到了 2023 年。相對於過去兩年的低潮期,今年無疑是高潮迭起的一年,彷彿一切突然改變。整體而言偏正面,但情緒起伏也大的多,無論好壞。
像今年一樣的年份大概不會太多,的確值得記錄下來。
暴雨中的全壘打
在工作上,今年揮出了全壘打。
年初,一位幹勁十足的醫師朋友打算自行開業,自信滿滿的邀請我加入他們團隊,殊不知團隊的財務狀況早已瀕臨破產。2/6,我正式加入滿十天,公司戶頭只剩六萬塊,而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挽救這一切,好歹把薪水給發出來。
月底,總算是發了點薪水,而下個月起便轉虧為盈。
一切看似有所好轉,尤其旺季時似乎大有起色,然而危機也在這時降臨,差點摧毀了整個事業。七月艱難的重啟後,十月又面臨新的場地變故。這回團隊決定投入今年累積的多數利潤,租下南京復興站附近的店面,蓋起我們自己的診所。
雖然過程有些克難,但多虧了許多好運,成果倒也挺有質感。對比於之前租別人的診間,11 月就像是強行升級到城堡時代,和封建時代實在差太多了。
我們美麗的城堡呀,金蘋果美學。
而雨依然在下。仔細看我五月與七月時的紀錄,學到的教訓是:當工時超過每月 80 小時,我會過勞。當然,是用我的特殊算法。
五月的工期相當緊湊,雖然製作線上課程的流程非常穩定,但如果延期的話,馬上就會拖累同事。這讓我不敢在疲累時稍作休息,甚至連運動時間都犧牲了,但事後看來這根本不值得。
七月則是診所的經營基礎變得支離破碎,幾乎是重新創業了。那時沒人知道要怎麼重新開始,只能把所有想到的方法都攤出來,挑了最有希望的方向押下重注。揮之不去的,是不知是否仍有未來的壓力。
我並不想再次經歷那種過程,但這無從選擇。壓力並不減少我的力量,反而正是在那樣的時刻,我特別有價值。但這並不健康,預防勝於治療,救火並不長久,我也不喜歡。
終歸到底,這依靠的是我在經營設計工作時累積的知識,在換了產業以後有許多細節都要調整,也不會因此停止成長的腳步。
今年最明顯的進步是速度感,以及在加速時依然維持穩定的能力,就像核心肌群一樣。在與新團隊共事時,雖然我不喜歡過於躁進,但也發現有時並不需要無謂的等待。有機會做的事就先做一些,不用等。
我就是瓶頸
雖然盡力維持著簡報設計工作,但剛好有個機會讓我抽離出來,才發現「原來我就是瓶頸」。
只要設計還是我做,同事的成長速度就有限,而成果好壞也高度取決於我擅長的範圍,反而看不見用團隊做事的可能性。同事的商業判斷可能更合理,而我正是那個限制。
我害怕在擴大團隊編制後,即便團隊總體成長,但每個人卻過的更差,就像許多其他設計公司一樣。我總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在經營這門生意,卻忘了很多人的需求和我不同,而許多機會是因為和我不適配而放掉的。
當我個人的收支結構改變了,讓我能更自在的做出對團隊有益的決定,而不需要總是先守住我個人的收入標準。雖然短期內不確定成果如何,但我知道這是合理的,否則沒有辦法走出新的局面。
當設計工作步入下一階段,同時也發現,設計師的認同竟如此輕易就脫落了,遠比科學家的幻覺簡單。畢竟,打從一開始就未曾存在的東西,要放下又有什麼困難?最初那只是為了方便向客戶描述身分的說法,進而擴張成某種自我認同,而後影響自我定位與成長方向。
然而,設計師認同就像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始終是個尷尬的存在。是的,我做的不錯,但也就是不錯而已。當我試著脫下這件衣服、換掉這副看待自己的眼鏡,才赫然發現一切輕鬆許多,而我真正的才能正要開始展露。
就像一個遲來但也終於到來的領悟吧。職業身分只是一種方便理解的角色,實際上只有一個人如何把他的技能應用在各種領域。真正的議題是,既然我有決定權,那我到底要把能力、資源、時間和精力投注在哪些事情上,說到底還是資源分配的問題。
台南日常
此外,九月終於從高雄搬回了台南,很快又遺忘了在高雄的日子。
這一天從三四年前就開始規劃,經歷了疫情帶來的混亂,到中途突然多一年待在高雄,最終還是來到這一天。
雖然以前並沒有在這一區住過,但很快就習慣了這裡的一切。飲食均衡而穩定,健身房走路就到,三個月來明顯感覺身體比在高雄時更好。目前每個月還是會到台北處理公事,也是高鐵來回就行。
如今不必再去公車站接女友回家,生活的日常儀式也隨之改變。每一天出門把午餐外帶回家,兩人一起吃完午餐後再各自工作,「總是一起吃午餐」成為新的日常。雖然明年女友班表異動而無法持續太久,但總有新的儀式取而代之。
日常,依然是那個變動中的不變。
今年有本書《踏實感的練習》,一開始我不太看好,但讀一讀發現意外很有鎮靜作用。焦慮、擔心或害怕的時候,觸摸這本書就能平靜下來。那句因為山道猴子而爆紅的老話說得太好,「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比在現實中還多」。
而那本 The Almanack of Richard Lin,總有一天會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