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個人素材脈絡:建構與再突破
陰暗、神聖與狂暴是我透過歸納而來的三個性質,但這三個性質和「我」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是這三個性質?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1-11-06

這兩週花了不少時間梳理自己的素材脈絡,記錄一下階段性的成果。

素材與脈絡

素材脈絡是什麼?為什麼設計師或創作者需要梳理素材脈絡?這要先從素材與脈絡兩方面來解釋。

首先,什麼是素材?

對廚師來說,未被處理的食材可以是素材;對社群工作者來說,時事與迷因梗圖可以是素材。而對於創作來說,意識所及都有機會成為素材,素材是創作的對象與成分。雖然影像和平面設計關聯緊密,但這不是唯一的走向。對創作來說,素材的範圍遠比影像來的廣。

可能因為自己是先以平面設計的角度出發,一開始我著眼的素材也都以影像為主。然而後來發現,篩選素材的關鍵是「有感」,而這個有感是非常主觀、甚至原因不明的。這就和創作者的素材脈絡有關,也是個人特色的來源之一。

那什麼是脈絡呢?

脈絡指的是事物彼此間的關聯,某種存於背景中隱而不顯的運作邏輯。對設計或創作而言,這條脈絡像是黑盒子中的演算法,或是某條函數公式,是素材與作品之間的聯繫,也是作品是否成立的關鍵之一。

對創作素材來說,一條重要的脈絡是「素材與我的關係」。畢竟我才是篩選素材的主體,我為什麼會選擇這個素材,而非另外一個?去釐清這個問題,除了更認識自己外,也能為自己累積或運用素材的方式帶來新的刺激。

初探個人素材脈絡

那我如何思考自己的素材脈絡呢?我想先從個人的經歷開始。

影響我世界觀的兩大背景中,第一是我學生時代的化學訓練,這帶給我一種科學家的思維,即便遠離相關領域多年也無法消除其影響。那種精準、量化的分析性視角,和現代主義式的設計有不少關聯。如果應用於資訊的處理,也和我的簡報設計工作緊密相關。

第二是取自我聆聽的音樂,或許這才是我情緒上的精神內核所在。從對金屬的熱愛出發,我拿起電吉他至今已有十年。雖然不是說練得很勤,但我所聆聽與彈奏的每一首歌,都是用身體去接觸、從感受的角度引發共鳴,和前述的化學訓練截然不同。

這兩者中,我想先從後者出發,探究由情感出發的脈絡。

我開始回顧自己喜歡的音樂。音樂與圖像作為我的客體,我可能是以類似的方式去篩選,那我相信這兩者之間會存在某種對應關係,而屬於我的素材脈絡很可能就藏在那裡。

在這個思路下,我先整理出第一版的素材脈絡。

我篩選出自己特別有感的音樂,從中歸納出陰暗、狂暴與神聖三個性質,並發現這些音樂不僅是帶有某個性質,而常是帶有兩個以上。我猜測,那些我想尋找的感覺就位於這三個性質彼此的交集處。

於是,我將交集處分成 ABCD 四個區域,試著將自己搜集的圖像素材擺進這個架構中。

這些素材有自己拍的照片,也有別人的作品。這不代表我把別人的作品當成創作素材,而是想先藉由自己明確有感的作品來完善這個架構。

為了方便起見,以下我會用 ∩ 這個符號來代表交集。

A 區域:陰暗 ∩ 神聖

這個區域中,我認為最有代表性的音樂片段是瑞典前衛死金 Opeth 的〈Hope Leaves〉這首歌。雖然樂團是死金為主,但《Damnation》這張專輯可是一點吼腔都沒有。專輯中的所有作品都是這種風格,把一種引人入勝的陰鬱美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是我寫作時的最愛。

我聽著這張專輯,嘗試找出自己資料庫中所有這類風格的圖像。

B 區域:陰暗 ∩ 狂暴

在這個區域中,我最後選擇了法國 metalcore 經典 Eths 在〈A la droite de Dieu〉中的嘶吼片段。那種憤怒、張狂、絲毫不講道理的唱法,只有兩個音節的歌詞不斷重複,保留了捨棄旋律性後的純粹情感。

C 區域:神聖 ∩ 狂暴

這邊我想選 power/gothic metal 一類的音樂,最後挑了日本團 Galneryus 的〈Flames of rage〉。那種無視現實的高亢,彷彿投身某個超越個人的崇高存在,也是我很喜歡的方向,更別說我最初就是從這個樂風踏入金屬的大坑呢!

D 區域:陰暗 ∩ 神聖 ∩ 狂暴

這個介於中間的區域到底是什麼,我會用美國團 Drewsif Stalin’s Musical Endeavors 的音樂來形容。無論是〈Ink〉還是〈Ruin〉,都籠罩一股克蘇魯般的邪神氛圍。難以言喻,也罕見且有趣。

分類過程中我開始發現,有些素材並不容易被分類,或是擺放位置令人猶豫。老師 C 在討論中提到,關鍵的陰暗、狂暴與神聖三個性質並未被精確定義,因此解讀也因人而異。

另外,我在 ABD 區域選的素材太多了,讓同一範圍的素材其實有不小的變異度。同時 C 區域素材數量偏少,選的方向也多有歧異。C 希望我先精選出各區域最具代表性的 3~6 張圖,尤其是 C 區域需要更深入地定義,才有機會讓整個架構成立。

第二版素材脈絡

於是我細看這三個性質,逐一給出描述性的定義:

接著以光譜的形式重整我的素材脈絡:

這代表我的架構從原本文氏圖交集出的四個區域,結構出以陰暗、狂暴與神聖這三個向量展開的空間,只是我把它投射在二維平面上。

這樣一來,素材在這塊平面上分佈的絕對位置便是有意義的。若素材與某個性質距離越近,代表這個素材越偏向某個性質,也可以依此分離出原本屬於同一區域但性質分佈不同的素材。

當然這個圖也有明顯缺陷:圖中設定了三個性質是三個極端值,但我想表達的是三個獨立的參數。如果想忠於原意,用三維立方體來表達會更精準,不過這樣我做圖有困難,可能也不好讀,我想暫時就先用平面光譜來近似吧 🤣

最後我以「精準度」為標準,分別篩選情感上最符合這四大區域的素材,並從圖像的整體亮度、視覺焦點與動態表現三個方向切入,嘗試界定圖像存在這個區域的必要條件。

如此我第二版的素材脈絡就大抵完成啦~

除了電腦作圖外,我打個草稿後試著把整張圖實體畫出來,感覺很像國小美勞課的剪剪貼貼 😂😂😂

有趣的是,我注意到含有「狂暴」元素的動態表現特別容易出現某幾種動態,例如「放射」、「蔓延」等。

直觀來說,放射光芒是一種體現神聖感的方式,並且跟圓型有非常好的互補性。蔓延意味著不受控制、隨機生長的力量,和粗糙材質搭配則能體現出攻擊性。這些特定的動態形式似乎值得進一步探索。

回饋與反思:避免被既有架構侷限

對於目前的成果,C 的核心回饋是「別被自己侷限」。

保持素材們處於可以互動的狀態、嘗試用新的視角重新檢視素材,也可以從三個性質中選一個向外拓展。總之盡量避免自己不斷在目前的架構中越走越窄,如果一直搜集某個區域的素材就是危險的訊號。

F 的回饋則指向素材與性質的對應。

目前選擇的三個性質都具有二元對立的特性,例如陰暗與光明對反、神聖與污穢對反,這個特性有可能會阻礙往對立方向的素材探索。此外,我選擇的素材有許多是已被精心安排的作品,因此帶有許多這三個性質以外的元素,如果能選擇更純粹的素材或許能夠更明確清楚。

而兩位共同提到的,是不要侷限在形式本身的分析,也就是別太關注這個素材表面上有什麼視覺特徵。

不是不能從整體亮度、視覺焦點與動態表現切入分析,但這可能只是篩選並歸納的結果,並不是這些性質的核心本質。如果有不在這個架構中的素材依然帶給我陰暗、神聖與狂暴的感覺,可能就會被我忽視。

Y 沒有特別表示什麼,總之是個挺特別的整理方式。

除了以上回饋外,我發現自己只分析了這些素材「是什麼」,但「為什麼」的部分還可以再深入研究。陰暗、神聖與狂暴是我透過歸納而來的三個性質,但這三個性質和「我」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是這三個性質?

說起和個體內在的深層聯繫,或許與基因、環境文化、生命經驗與個人的詮釋都有關,一時我也說不準那是怎麼來的,就算有個假說也不知如何驗證。不過我與這些音樂的聯繫是從國中開始的,從那個時間點去追溯或許可以得到更多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