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
今天要來散播焦慮了(誤
最近有好幾天都處於焦慮狀態,想要自己療癒一下。聽說心理上有種認知療法,關鍵步驟是要用語言訴說情緒,並用後設視角拆解這一切的不合理之處,我也想來試試看。
雞肋焦慮
在月中急件來襲的日子中,由於多數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有些日常閱讀就被我暫時擱置。急件過後,信箱中留下一堆看起來營養的電子報與網路文章。
本來想找個日子一次把它們看完,但累積的量有點多,莫名感到焦慮。
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打從一開始就不會訂閱了,因此留下來的多少都是我關注的事。雖然想要一口氣看完,但一時沒有找到完整大塊的時間來消化。如果說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話,這些內容就像更好吃一點的雞肋,可是我已經吃不下了。
如果就放著不理,讓信件與瀏覽器分頁一直累積,對喜歡「清零」的我來說,就像眼睜睜看著地板到處是頭髮又不掃地。那如果乾脆全部刪掉呢?其實也不差,但總覺得失去了什麼,覺得太可惜了。
這背後是某種貪婪吧?不想錯過感興趣的內容,彷彿錯過就損失了什麼。
不過話說回來,當初訂閱那些內容不外乎是想吸收新知,如果從這個核心目的出發的話該怎麼做呢?
以內容形式來說,畢竟這不像書一樣注重於連貫的觀念。文章算是一種碎片式學習,對我來說只要促成一兩個小改變就夠了。既然如此,把這些雞肋切成一塊一塊,每天吃一點似乎是最合理的做法。
我嘗試這麼做,但也發現一些不對勁的地方。有些內容雖然是網路文章,但是動輒近萬字,這塊雞肋比想像中還大呀!趕著把他們看完,過了一兩天其實也記不得自己到底看了什麼,那這樣花時間看還有意義嗎?
最後我又走回那條一開始覺得最正確、但要走下去又覺得不忍心的老路:全部刪除。本來以為會是「忍痛」刪除,沒想到 delete 按下去,看著大批信件就這樣消失,感覺真的好爽呀!
看來不知不覺中,那些內容從有趣的小知識變成彷彿一定要看完的責任,或是不看可惜的焦慮感。一次把它們清掉,其實是一種 reset,讓狀態回歸到可以接受新事物的狀態。
或許那些被我刪掉的內容,真有不少是可以讓我有所成長的東西,但用這些內容換來身心狀態的重整,似乎也挺值得的。難道這就是斷捨離嗎?
趁隙而入的刺激
最近滑 IG 也讓我有這種焦慮感。
雖然知道 IG 是社群軟體中最破壞身心的一種,但聽說多是身材外表的焦慮,我就以為這與我無關。然而在我滑到自己關注的設計師限動,以及軟體操作教學的內容時,還是會覺得焦慮、想把 IG 關掉。
仔細想想這和關於身材外表的焦慮是類似的,這些內容都在提醒我還不足的狀態。雖然這有機會被轉化成某種激勵,但在 IG 這種理當充滿朋友休閒內容的地方忽然出現了這種刺激,就顯得不合時宜。
要是這種狀況持續下去,說不定再過一陣子,我會把追蹤的設計師和設計教學內容全用另一個小帳追蹤,然後再也不看了吧?畢竟在有所準備的狀態下接受刺激才會成長,在放鬆狀態時接受刺激似乎只會帶來更多焦慮而已。
消滅不確定性
然而和以上兩者比起來,最嚴重的或許是以下這個:面對不確定性超大、成敗極度不明的任務。好險這不是工作,但依然是我相當在意的事。
教我設計的 F 及其夥伴要我梳理自己素材的脈絡,但也沒有一定的形式。我雖然先想像了一個架構,但在整理素材的過程又不斷懷疑這個架構是否精準。本來排了兩個時段來處理,最後卻用了整整四天,而且整理過程的焦慮感又屢屢讓我癱瘓。
一般在工作上,我是用敏捷的觀念來處理這類任務。無論是先切出小的里程碑,還是短週期交付,這都已經駕輕就熟了。然而在很難這麼做的時候,就很擔心屆時自己交出完全不合預期的成果。
所以說到底還是擔心成果不好嗎?但說到底,成果不好到底會怎樣,其實也不會怎樣,下禮拜再改就好了。這種想法雖然合理,但完全沒有辦法撫平我的焦慮。所謂關心則亂,正因為那是當時最關心的事情才會這樣吧?
後來其實也沒有成功處理好,只是留到下次我和 F 的夥伴見面討論,確認方向合理後自然就不焦慮了,因為最大的不確定性已經消滅。但回過頭來說,這也表示我的處理方式不太成功。假如這是一個要準備數個月甚至一年的考試,難道我要這麼焦慮一年直到考完嗎?那也太痛苦了吧~
回想以前的經驗,其實並沒有這麼嚴重,應該還是有些處理的方式才對。
比如說「明確的進展」,穩定地推進讀書計畫就是進展的一種,讓我知道我確實有在朝目標前進。然而這次的任務不容易定義出方向與進展衡量的方式,這就像在迷霧中跑步一樣。下次在討論時,能優先釐清這些應該也有幫助吧。
除了這些以外,聽說冥想靜坐這些也蠻有效的,但我成功的次數並不多。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呢?如果有的話我也很想聽聽你的做法,或是其他處理焦慮的小技巧!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