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速寫:三月之一
如果乾脆把這發展成電子報的主軸如何?似乎回饋更好、更貼近當初發行電子報的初衷,而且這樣我就不用額外花時間寫了。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2-03-07

Hi ~

這周讓我有種過得特別快的感覺,可能跟周一是 228 有關,這樣感覺就少了一天了。另一個也可能是和逐漸建立在台南的穩定運動習慣有關,那會暫時關機我的腦袋,一段時間好像就這麼沒留下印象的過去。

而令人驚喜的是,上周的靈魂速寫系列意外的大獲好評呢!不知道你是否也喜歡呢?多數的回應都和更生活化、更貼近我本人有關,我想如果我有在用社群網站的話大概就是貼這種類型的廢文吧XD

既然如此,我會考慮發展成一個固定的形式,像上次月底整理當月日記或許可行,但如果乾脆把這發展成電子報的主軸如何?似乎回饋更好、更貼近當初發行電子報的初衷,而且這樣我就不用額外花時間寫了🤣🤣🤣

這很像我開了個小帳,只給包含你在內的極少數人追蹤。不管了就這樣試試看一陣子好了!

柏儒


好遠好遠

在台南滿一個月了,忽然覺得在台北的那十年好遠好遠。

印象中去台北念大學的那天,在車上也惆悵了那麼一下下,沒想到我要這樣離開台南的陽光。但一到台北後就被興奮的心情取代,忙著清理宿舍、打理好新住處,準備開始全新的生活,與更多未知的冒險。

在那之後的十年內,有夢想實現了,有夢想破碎了,留下許多認識的人,以及 Google Map 上的滿天星。雖然算不上什麼史詩,但那的確是我親自寫下的故事。

想了好久該如何告別,沒想到成真的是最倉促的結尾。

對我來說,台北依然是那個有著垃圾天氣的灰暗城市,有它繁華的一面,也有它陰暗的一面。我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來,拼命追逐過,卻被我親手擰碎了。散落一地的夢想始終在夢裡追逐我,而我成為了沒有想過會成為的人。

我該如何評價這十年?

而回到台南的這一年,就各方面而言都是個過渡時期,就像歌曲中銜接兩次副歌的 bridge。

或許這時最重要的,是把之前的種種收拾好,也對未來做好準備。這好像廢話喔,但聽起來沒什麼問題啊?就這樣吧。


族群思維

以前我就覺得像我同事 Bill 這種主修生物的人,在思考上和我這種主修化學或其他物理或數學科系的人有種本質上的不同。我有嘗試和他討論過,並提到生物統計學相對於化學系學生在念分析化學中的統計學有什麼不同,但因為我對生物的理解有限而始終沒有講清楚我的看法。

而今天在讀華文哲學百科的達爾文演化論條目時,終於在這裡找到解答:族群思維。

這個條目除了講解天澤、生命之樹這兩個演化論的理論根基外,額外點出了達爾文的理論和當時流行的看法中的哲學差異。當時流行的是類別思維 (Typological thinking),這源自柏拉圖的理型論,認為類型是真實存在的,而所有該類型的存在物都是同樣的。

這對所有分子層級的知識而言都是成立的。氧氣永遠是兩個氧原子結合而成的分子,無論是液態還是氣態都是一樣的,而全宇宙所有的氧氣也都一樣。即便氧原子存在同位素,他們的化學性質也都是一樣的。

然而生物的世界不同。達爾文演化論思想中所隱含的族群思維 (Population thinking) 認為每個個體都不同,而我們只能用平均數、變異數等統計數據來描述這一群體的行為。也就是說,個體真實存在卻千變萬化,我們雖然用族群來概括一群高度相似的個體,但族群本身並沒有實體,而且也只能用抽象的統計方法來觀測與描述族群。

舉人類為例或許最清楚。當今世界所有的人類都屬於「智人」這一物種,但智人或人類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主體。相對的,你我都是真實存在的血肉之軀,我們都是人類,卻又如此不同。

為什麼這很重要?我認為熟悉這種思考方式的人,對人的行為會有更合理的觀點。

如果達爾文是對的,那麼既然人類是生物,能夠描述人類的社會科學如經濟學、社會學等應該也全部奠基於族群思維之上。建立了族群思維的概念,才能合理入門這些學科,尤其像我這種從類型思維至霸的化學系出身的人而言更是一道不直覺的障礙。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用類型思維來看待人,那會發生什麼事?想想那些針對人類的分類法:種族、星座、MBTI、XYZ 世代等等,如果我們掌握一個人的分類資訊,就能預測這個人的行為嗎?當然不是!像我這個被分類為黃種人、金牛座、INTJ、Y 世代的人,如果預測我會表現出這幾種分類的典型行為,命中機率可能偏高,但那並不等同我就是這樣的人。

困難的地方在於,族群思維並不直覺。比起「亞洲人的數學測驗成績平均而言較其他區域更好」這種拗口敘述,直接說「亞洲人數學很好」還是方便多了。如果你剛好不喜歡數學,這聽起來就十足荒謬,還可以更直接體會個體差異是什麼意思。

而就實用觀點而言,族群思維除了能更準確描述世界以外,似乎也沒什麼用。如果不能拿來預測個體行為,我相信大多數人會對「把人分類」失去興趣。

至少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用刻板印象看待別人?這道德上或許站得住腳,但帶來的利益有辦法比用刻板印象看人更多嗎?


Boss 並不阻擋你的道路,他們就是道路

雖然我自己不是黑暗靈魂、隻狼等魂系遊戲的玩家,但也對這類遊戲的知名度之處略有所聞。優秀的地圖設計、散落各處的隱晦劇情,以及最知名的:極端困難的 Boss 戰。面對超強的 Boss,玩家只能在一次次的死亡挫敗中精進技術,學習閃避或格檔每次 Boss 的進攻,嘗試抓住倏忽即逝的破綻,直到戰勝。

這些令人絕望的 Boss 們就這樣擋在路中央,阻止玩家繼續前進。然而玩家們這麼說: Boss 並不阻擋你的道路,他們就是道路。

讀到這句話時我嚇出一身冷汗。

在開放世界中,Boss 都可以繞過不打。但這麼一來,這款遊戲必定少了什麼。人生 online 中也有困難的 Boss 戰,而他們就是人生。


終將一戰

俄烏戰爭開打了近兩周,注意力真的被轟炸到不行。對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熱戰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歷史,彷彿是野蠻人的世界才會發生的事。然而並不是這樣子,包含中東、非洲等地依然持續爆發戰爭,只是因為網路等種種原因沒有進入視野中。

或許因為這是大型社群網站問世以來第一次爆發的國家級熱戰,報導與資訊規模都較以往大得多,我也深感自己是追不上的。偏偏我也缺乏對當地歷史脈絡的背景知識,以及對軍武的基本了解,對於戰爭可能的演進方向並沒有辦法評估誰的理論有理,只能看著慘劇一幕幕上演,還得盡量降低那對自己情緒上的影響。

我相信台海終將一戰,但似乎一直沒有為此作好足夠的準備。我的工作大量依賴電力及網路,這些資源如果變得有限,似乎就難以為繼。網路或許可以考慮 Starlink,但發電機本身也要吃其他的啟動資源,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而就戰事本身而言,像我這樣因為心肺問題而被判免役體位的人,戰爭爆發後我到底能做什麼?運輸後勤嗎?只怕是不要亂跑出來增加其他人負擔就好。在一戰二戰的歷史中,平面設計師的作用通常是投入戰爭文宣的海報設計,成為國家宣傳機器的一部分,這會是一個足以借鑑的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