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速寫:與迷茫自己算不算努力的人對話、就把手上的事做到超猛、早午餐效應
如果我把目前手上的事做到超猛,那會是什麼樣子?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2-04-02

嗨!

終於又到了連假的週末,不知道你是否已經有所計畫了呢?這兩天顯著轉冷,連一向溫暖的臺南都讓我忍不住關上窗戶,真是個適合在家的日子呀🥺

是說 4/23 因為工作關係我會來臺北一趟,也訂好了當晚的青年旅館,4/24 可以和北部的朋友們見個面。

這次我決定先約幾位去年至今尚未吃飯、我搬家前也明確說好要約的朋友,彌補一下當初我臨時搬家帶來的錯愕。如果下一次來臺北的時間有決定的話,我會先跟你們說。想現在預約的話也可以回信跟我說,我會依據回信時間登記順序,屆時會優先詢問。

當然疫情也還是個變數。雖然我已經打滿三劑,但指揮中心的態度目前還有點捉摸不定,我會先保留隨狀況調整的彈性。

而最後,我決定合併使用 Mailchimp 與 Substack 兩個平台。

想想道理也是蠻簡單的,既然兩個平台的強項不同,何不我全都要?用 Mailchimp 管理訂閱名單,用 Substack 發布信件,這樣不就完美了嗎🤣 真搞不懂之前在那邊二選一是在想什麼,還測試了老半天。

所以從這封信開始,你會收到由 Substack 寄出的信件,而不會有另一封信了,結案!

PS 另一個原因是,Mailchimp 版我只要插入圖片,寄給我自己那封就被丟到垃圾信件匣。雖然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樣,但自己寫的信被系統視為垃圾這不可忍受😡😡😡 不想用 Mailchimp 寄信了!

柏儒


把手上的事做到超猛,那會是什麼樣子?

忽然想通了,既然我暫時沒想到要來做什麼新方向,反面也就是說目前的方向是可以接受且仍待發展的。那麼下一個問題就變成,如果我把目前手上的事做到超猛,那會是什麼樣子?

事業面或許是案子接不完,甚至可以擴增團隊。想要展示厲害的作品集,可以定期更新曝光。這兩者在行銷面有交集,而在設計本身與銷售面也各自有調整空間,需要團隊的話可能也要解鎖人資與領導領域的技能。

似乎很快就展開接下來的合理方向了,只是要規劃優先順序與較小的目標,並安排資源去做。

那麼在個人興趣的探索上呢?不管是我閱讀研究的領域,我希望能夠整理並發表結果,或許能跟電子報的機制結合,後續可以往更公開的方向走,讓影響力再大一點。雖然 Podcast 的紅利期已過,但說不定可以測試一下反應,反正被說錄音聲音好聽的優勢不用白不用。

而更關鍵的或許是與女友的關係。距離可以同居生活的下一階段尚有一些時間,有沒有什麼事可以做點準備的,比如說研究租屋的注意要點,尤其是要用兩人的生活習慣去篩選等等。

而在運動層面,如果現在已經發展出穩定的運動習慣,那麼之後找住處的時候也要注意附近是否有候選的健身房或運動空間。目前看來訓練量是與體態相關的瓶頸,而控制疲勞的技術則是續航力與避免影響工作的關鍵,短期內的運動圍繞這兩個核心去規劃就行。

好像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就這麼展開了,之前到底在幹嘛XD


早午餐效應

忽然覺得以前的電子報很像美式漢堡,麵包起司肉排蔬菜醬汁都夾在一起,就是要大口咬下去,享受那種各種食材融合的口感。

然而美式漢堡吃起來太費力了,這麼多很難吞下去,那我把漢堡拆開,麵包沙拉肉排分開擺盤,就像早午餐那樣東吃一點西吃一點,反而輕鬆寫意的整份吃完了。

這不就是現在的電子報嗎XDD 明明同樣都是個三千左右的字數,拆成好幾個短篇就很好讀了,順便在比較長的日記間插進一些廢文舒緩一下,真棒。

hamburger, fried eggs, avocado slices, and bread on round gray plate


努力的姿勢,並不只有一種

〈對話錄:與迷茫自己算不算努力的人〉


朋友:

「我前一陣子在想我是否不夠努力這件事,我有時被說會給自己太多心理壓力、活得太緊繃,但我觀察一堆熱愛學習的人或是為了某個產出投入 120% 努力這件事,就會忍不住覺得我好像不會這樣做(…)我不確定是不是出於提前止損而不願太全心投入,但又會一直想給自己創造新嘗試、有變化的挑戰,才讓外界以為我是很努力精進自我的人,不知這算不算矛盾呢?」


我:

「雖然我不是很確定這個困惑的核心是什麼,但我目前有以下感覺:

  1. 你覺得「努力」作為一種心態或精神,是十分值得嘉許的,尤其是與恆毅力相關的面向
  2. 透過你對自己的感知與認識,你認為自己並不擁有這種心態
  3. 對於自己不是這種類型,覺得自我價值感受到威脅,暫時有些沮喪
  4. 至於外在評價,你從他人口中得到自己被稱為努力精進型的回饋,認為他們只看見表象而非真正認識你」


我:

「我現在的想法是分成工作成果與主觀感受兩部分來看。

工作成果的衡量和目標有關,如果都有超出預期的話那不太需要擔心什麼。

而如果是希望自己有努力的感覺,這我反而覺得是很妙的地方。一般以為的努力是那種咬牙刻苦式的,十年寒窗苦讀之類,好像得一邊抗拒誘惑,一邊承受痛苦緩緩前行,這才叫努力,才有努力的感覺。

可是這樣真的對嗎?這種努力帶來的成果真的比較好嗎?扣掉好不容易成功之後的驕傲感,這真的是我期望自己的樣子?我覺得不是。

對我自己來說,能夠打出最大輸出的時候往往是我覺得玩得很爽的時候,那種感覺和上述的刻苦是截然不同的,因為我滿腦子在想的是怎麼搞出一個最屌最厲害的東西出來,完全無視我投入多少成本,這種投入自然驚人。這就像沒有人會嫌遊戲玩太久,而這是否是一種努力?」


朋友:

「我的確對於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算很清楚,所以對於有些努力的人對於所有工作或任務都很認真投入這件事,一開始感到有點不同意(考量到投入效益),但後來漸漸發現這樣可能會讓我錯過我明明可以做的更好的機會,我就開始反思自己的心態吧。

就像是自問『你是不想過度努力還是你只是怕太努力卻要面對失望,而寧可不想投入夠多力氣』。

我就是會超過某個時數就在想,我有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嗎?」


我:

「會好奇工作以外的地方是不是也有這種不想花太多時間的想法,像是研究興趣、交往相處、睡覺、享受食物什麼的。如果時間是資產的話,你可能是很節儉的人?」


朋友:

「沒錯,有一點。我的確之前會約會心想各行程所花的時間是不是差不多夠了就好,週末也會設鬧鐘在不要太超過的時間醒來。」


我:

「如果回到我最前面的兩方面,工作成果方面,你只要用適合你的節奏把好成果在時限內生出來就好。如果要自己心裡舒服,顯然連續做三小時會不舒服,那就不要那樣做,最後就只剩下怎麼面對自己不是瘋狂努力型。

對我來說,你的努力模式有特有的節奏,而且比較優雅又能速戰速決,不是那種死纏爛打型。這我覺得蠻厲害的,這個特色在許多環境都有優勢,去那些地方吧,不要去長工時是競爭優勢策略的地方哈哈」


朋友說,這個形容讓他想到日本武士,我想大概是指「居合道」那種瞬間劈斬的招式吧?

man in black jacket and hat standing on grass field during night time

過去我也跟這位朋友共事過一個專案,明明工作能力又快又穩,成果也亮眼,卻擔心自己不夠努力。我想這種幽微的愧疚,一部分是源於我們對努力的想像太過單一。畢竟,努力是為了交出厲害的成果,而不是成為吃苦大胃王。

無論是我的玩家模式,還是朋友的日本武士,我相信努力的姿勢並不只有一種。

用自己的姿勢努力吧,我的朋友。


只好當給予者了

聽完 Bryan 的 podcast,談論《給予》這本書帶來的啟發。書中提到,表現最頂尖的是給予者,其次是索取者,再來是互利者,而最爛的也是給予者。

雖然節目主要聚焦在最好和最爛兩種給予者的不同,但我想我自己應該介於互利者與給予者之間,端看我怎麼看待對方。

既然我不想當索取者,那我想超越這種人就只好當給予者了,希望是頂尖的那一種。那就要把自己的需求擺前面,然後有計劃地付出,而不是當濫好人。


同理心最強的人,不是最容易伸出援手的人

我們以為容易感同身受的人最容易做出幫助別人的善行,事實並非如此。

「同理心」最強的人,最能強烈感受別人的痛苦,也最容易因此變得激動又焦慮,反而比較不會展現利社會行為。相反的,過多的痛苦會引發自我聚焦,讓人轉而關注自己的痛苦,從而選擇逃離現場。

能夠預測善行的因素,是能夠調節同理心帶來的痛苦,盡量保持冷靜而不被痛苦淹沒。

這結論有夠政治不正確的唉,只好附上那篇研究論文了

ref: The Relations of Emo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to Dispositional and Situational 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