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速寫:像是哲學家一樣的人、最可能觸發的人生結局、喜歡做 PPT 可以做什麼工作
整理鄉民留言的提議,大致有以下幾條出路:外包接案、企劃、文案、行銷、製圖網軍、平面設計、素材設計、業務、PM、講師。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2-06-11

嗨!

每到這個時候,又要開始想信裡該寫點什麼,總覺得有點苦惱,總不能每次都在那邊問候天氣節日吧😂 似乎想分享的事情都在下方的日記區了,那麼信的本文該說什麼呢?一直沒有什麼很好的結論。

或許一個想法是,我可以針對下方的日記區做一些引言介紹。這蠻像我訂閱的一些新聞媒體電子報,最上方會有一些編輯引言和超連結,下方則是條列新聞與專題報導。這時就不得不佩服他們的編輯,因為這些專題之間彼此不一定有關係,但還是能用某個框架歸納當週的專題報導,覺得厲害。

不過往這個方向做好像也有點奇怪,我不太想做成像編輯台在策展,可能要試試其他的方向。

🦄🦄🦄

另外我有在想要不要把現有的內容做一份 IG 版。畢竟每封信的內容總量加起來不少,如果切成一個個小貼文的話或許看起來就輕鬆一些。現在我在考慮在週末發信後,把日記部分在下週分好幾天發布。這樣 IG 版的內容會慢電子報一些,也不會有信件的部份,不過就可以少量多餐的看,提昇廢文感XDD

會想這麼做,一方面也是想學學 IG 限時要怎麼玩。如果只是貼文的話,那和 Facebook 一樣就沒什麼意思,何況我自己 IG 也都只有滑限時而已,貼文幾乎是不看的。看幾個很會玩的朋友隨手拍完就發,表面上有點廢但看起來就是有趣,覺得這學問真多呀🤣 或許就來試試看?

不然我下週就來開好了,就跟電子報公開一樣要先講才有動力,屆時再來請你 follow 哈哈!

柏儒


像是哲學家一樣的人

節錄朋友的回信:

你的畫面讓我聯想到你的信件,我覺得你是一個像是哲學家一樣的人,很喜歡思考各種事情,透過思考、找到答案,獲得成就感,也在過程中,帶給他人啟發。

我一方面覺得很開心,另一方面又覺得有點彆扭。畢竟我自己哲學的書也沒看幾本,以前在大學只有旁聽過一堂哲學史的課。總覺得這種事離我是很遠的,但又不覺得真的有這麼遠。

或許是因為哲學的討論範圍已經被縮小到某些學術領域,所以我會覺得光是思考稱不上哲學,好像哲學一定要是在學術界裡討論某些一般人看不懂的嚴肅問題,而只有那種人之中很厲害的才稱得上哲學家。

不過我在另一本書《來問問哲學家》裡面看到另一個說法,作者本人就是學院派的哲學教授,他卻認為這些死人(過世的哲學名家?)想了什麼其實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重要的是我怎麼想。他認為把哲學想像成象牙塔中的辯論反而扼殺了哲學的發揮空間,而鼓勵思考就是推廣哲學最好的方式。

這個想法給我蠻大的鼓勵,雖然我可能內心深處還是會覺得只有某種人才配得上哲學家的名號,但還是會繼續思考下去,就當個有興趣的門外漢也不錯(?

反正朋友也只是說「像是」哲學家嘛XD 別想太多


最可能觸發的人生結局

在思考保險議題的時候,忽然好奇一個人最終的結局可能是什麼呢?如果「不得好死」是一句惡毒的詛咒,那麼一個人正常狀態下好死的機率有多高呢?如果我不得好死的話,最有可能的死因為何?

於是我去下載了〈109 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來看,不得不說有驚訝到。

對男性來說,對應到好死的「衰老/老邁」只佔所有男性死亡人數的 1%。也就是說,像壽終正寢、睡夢中安詳離世這種對死亡的美好想像,實現的機率其實很低。看來只想好死也不容易呀😂😂😂

如果我有高達 99% 的機率「不得好死」,那可能的死因是什麼呢?

對男性來說,最高機率毫不意外是癌症,佔所有死亡人數約 30%。如果再加上心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等熱門疾病,合計為「病死」的話,統計上我的人生有近 70% 機率將以病死作結。

而在病死以外的 30% 中,有約 20% 被分類為「其他」,看不出來是什麼。剩下的 10% 中,4.6% 是事故傷害,其中大部份是交通意外;2.5% 是自殺;最後衰老/老邁佔 1%。

另外幾個有趣的地方是,死亡人口中有 77.8% 年齡為 65 歲以上,反過來說有近 25% 的人在 65 歲(大家認知的退休年齡)前就過世。而我所屬的 25-44 歲人口中,前三名死因分別為癌症、自殺與事故傷害。

看來想活久一點的話,至少要先避開這幾個直接死因。照顧好身體與心理健康,避開危險的交通情境,大概這樣。


純粹的分享並不要求回報

今天晚餐時大家在聽音樂,爸爸想跳過一首歌,但不知道下一首要選什麼,我就選了一首歌,是大象體操的〈鏡子 Mirror〉。聽了十幾秒,爸爸問這好聽嗎?就把歌切掉了。

一瞬間這讓我有點受傷,好像在否定我的音樂品味。但我發現其實不是這樣,我會感到不開心,是因為我對爸爸的回應抱持某種期待。如果我真的只是分享,那其他人是否接受理應與我無關才對。

既然我會感到不開心,代表我並不真的只是分享,而是期待稱讚,希望別人認可自己的品味,實際上是為了我自己。

果然在心態上站穩不求回報的分享,才會比較快樂。被關注、回應、認同甚至稱讚,這都是人之常情的渴望,如果能真心不求任何回報,真是不簡單。


切出最小下一步里程碑

說不定可以試試把各種專案切出兩小時內的最小下一步里程碑。如果啟動心流就繼續做,如果不想繼續做了就換個工作做到最小下一步里程碑,不知道有沒有搞頭。 這個概念和《WOL 大聲工作法》中提到的「觸摸跑步機」好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Photo by Youcef Chenzer on Unsplash


晚上被客戶電話 gank

晚上十點半時忽然接到新客戶來電,心裡不禁有點惱怒。即便我經常在晚上工作,但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來電呢?會不會對方覺得在這個時間聯絡工作是理所當然的?心中的地雷客戶雷達不禁逼逼作響。

我先詢問了委託內容與時程,發現期限有點趕,在我約略估價後對方才說他們的預算,僅有我報價的約十分之一。當下實在有點理智斷線,不過我還是嘗試 offer 了一個類似顧問服務的方案,希望在他的預算內盡可能提供最多價值,不過看來對方需要整個外包製作,在這個情況下也只好作罷。

電話結束後想想,實在有很多值得檢討的地方。

首先就心態面上,我對搞不清楚狀況、很沒 sense 的人很容易火氣上來,但這並不必要。客戶沒有我專業,當然是搞不清楚狀況的,這並不是他的問題。就算聯絡我的時間並非上班時間,但他可能就是剛好有空就嘗試聯絡看看,不見得有意如此或是常態。

再退一步說,就算對方真的雷,我也不必沒耐心。預算偏離行情太遠沒關係,真的做不成生意,也不必在心理把這個客戶劃進雷區。一樣,客戶自然不懂行情,而且這時我反而更該留下好印象給他,要是他有天有合理預算時,他才會想到我。

而最後,如果我被電話 gank 措手不及,一切都可以先暫緩。我應該要先聽他講完,表示已初步理解,不過現在晚了,我先把資料整理一下,正式跟他約隔天聯絡。這樣我可以在讓對方感受誠意的同時,在自己有所準備的狀態下回應,整個對話品質應該會比今天這次好得多。


喜歡做 PPT 可以做什麼工作

看到論壇上有人討論「喜歡製作 PPT 可以發展成什麼職業嗎?」,既然問到自己老本行了,就忍不住點進來看一下。整理鄉民留言的提議,大致有以下幾條出路:外包接案、企劃、文案、行銷、製圖網軍、平面設計、素材設計、業務、PM、講師。

與其說要回應什麼,不如說我意外從鄉民的回應中學到不少。一方面可以了解一般人如何理解自己的專業,另一方面也看看自己還可以做什麼工作。像我在看這篇之前,就沒想過原來我還可以當網軍呀🤣🤣🤣

不過其中有幾個我一直想不到有什麼關連,像是文案和素材設計,這跟製作 PPT 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