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今天想再來談談《晶片戰爭》這本書。雖然當初算是跟風買的,但在終於把它讀完之後,覺得還是學到蠻多東西的。雖然定位上算是歷史書,但以科普書來說,這本書難度不高且有趣,我覺得非常成功。
從比較直接的層面,這本書會提到:
- 真空管、電晶體、積體電路、晶圓與晶片是什麼?
- 在晶片供應鏈中,設計、製造、機台、組裝等等位置分別有哪些公司?
- 國家政策如何影響這些公司?
- 晶片在商業、政治與軍事等領域中扮演什麼角色?
- 以上幾個面向,隨著時間如何從二戰後期演變至今?
由於作者文筆太好,寫作好讀程度接近《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也讓我意外發現如果要研究一個新領域,以下幾個切入點會比較輕鬆:
- 科技
- 從較早時代開始研究,因為那時一切比較簡單
- 搞清楚名詞定義
- 了解每個新技術解決了什麼問題
- 商業
- 先抓出價值鏈與供應鏈
- 這兩條鏈上有哪些公司,尤其是領導者?
- 這些公司從什麼地方賺錢?
- 影響該產業的政策有哪些?
- 政治
- 這個國家的近代史,以及國家正處於什麼階段?
- 這個國家目前隸屬什麼陣營?
- 該國對於商業、科技與軍事的主流想法大致有哪些

這也讓我想起之前幫客戶做的簡報中,有一頁是列出公司與 Intel / ARM / AMD / Nvidia 的友好供應關係,以強調交期的穩定。現在我大概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敘述了,因為那幾間公司全和晶片的設計有關,而 2021 才出現過晶片設計與製造訂單大風吹的亂象,算是在回應這個交期不穩的擔憂。
以前我就覺得,如果不是身在其中,半導體產業的知識還蠻複雜的,實在不是很好入門。不過看過這本書後,至少有個相當基本的框架來看待這個產業,也了解為何半導體產業對臺灣如此重要,讓電機系的錄取分數長年霸佔二類組第一。偉哉台積電🙏
🦄🦄🦄
在最近的 AI 工具試玩中,AutoGPT 系列真的超酷的,AgentGPT 算是可以體驗一下其魅力的產品。不過用一用就開始覺得,下指令的問題意識真的要很好,就像當一位好主管的技術含量遠比想像中高。不然就會像我一樣,體驗了一輪為何忠心耿耿且有非人執行力的秘書交付了垃圾結果,問題一定在我身上嘛🤣
此外也覺得「使用體驗好」影響使用意願非常多,方便好用才會想一直用。對我來說,ChatGPT 一次可輸入的資料量有限,長段文字要分段貼上的話會讓使用體驗大幅下降。相對的,自己付費開通 API 後去串像 MacGPT 之類的介面,因為可以把 token 用量開到該模型的最大值,用起來體驗就好蠻多的。
除了單次輸入與輸出的資料量外,能夠記憶 prompts 的外掛我覺得也很有幫助。對於能直接閱讀網頁的外掛中,我自己是比較喜歡 ReaderGPT,輕巧簡單且可自定多組 prompts,點一下圖示就能自動產生結果。雖然預設 prompts 是文章摘要,但改成「請告訴我為何該讀這篇文章」或「請告訴我文章內容可以如何實際應用」也會產生有趣的回答。可惜一次最多只接受四千多個 token 的資料輸入,文章太長就無法一次讀取了。

此外,我也有嘗試能否讓模型模仿我的寫作習慣來產出文字,想說這樣說不定可以創造自己的小分身。目前的成果不太成功,但在過程中有些收穫還蠻妙的。比方說,我其中一個步驟是讓模型讀取我的電子報,並分析我的寫作特色。AI 給出的回答分別是:
- 口語化
- 大量譬喻
- 以提問促進反思
- 細膩情感描寫(?)
我想針對不同段落分析可能就有不同結果,就像我寫簡報相關的內容時,口吻與敘述方向就截然不同。不過這個過程也能從第三方觀點來拆解我下意識的表達習慣,當未來 AI 產生的文字淹沒全世界時,能從哪些細節看出我的靈魂還在這裡。如果我搶先一步讓 AI 學會用我的方式說話的話,我可能就不會這麼在意這件事了。
🦄🦄🦄
最近讀了一篇理財相關的文章〈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ending Money〉,覺得自己蠻需要這方面的內容。我雖然不會花太多錢,但目前並不知道要怎麼把錢「花得好」。
我只記得小時候爸爸教過我三個東西不要省:吃的穿的不要省,朋友分享不要省,學新東西不要省。這並不是這三個可以大手大腳亂花,而是在規劃預算時,不要去砍這三個東西。
印象中大學的時候,遠流辦了場講座,請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來分享她的研究,報名費是如今看來有些可笑的 800 塊。當時我怕自己聽不懂,但我爸很大方的補助我報名費,甚至說就算聽不懂也沒有關係,但你要去看看這些世界頂尖的人長什麼樣子。
到了大學畢業後,第二次接觸這方面的知識,是來自李柏鋒的觀點。在這些我很認同的看法中,總覺得有幾個特別難實踐,像是花錢買時間的界線拿捏,每次都覺得不太舒服。在〈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ending Money〉這篇文章中有個段落就很傳神的解釋了這點:Frugality inertia: a lifetime of good savings habits can’t be transitioned to a spending phase.
一個人的花錢模式,和生活型態、自我認同與道德意識是互相綁定的,如果習慣了存錢模式,退休後並沒有辦法很順利的轉換成花錢模式,這也是近期流行的 FIRE 理財或存 ETF 退休等生涯規劃的心理盲點。有時候達標了並不會帶來更多美好。
而對於節儉,這個解釋我很喜歡:Frugality, quite simply, is about choosing the things you love enough to spend extravagantly on—and then cutting costs mercilessly on the things you don’t love. 真正的節儉是對真心所愛者揮霍無度,對其他一毛不拔。

另一條我覺得很有意思的論述是:The joy of spending can diminish as income rises because there’s less struggle, sacrifice, and sweat represented in purchases.
這我稱為「犧牲心理學」:沒有前面的痛苦,好結局也沒有那麼快樂。這就好像小時候我們心心念念的零食或玩具,當我們現在能輕鬆購買時,似乎也沒有當時那麼好吃好玩了。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長大後口味變重,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少了努力存錢、忍耐等待、對購買充滿期待的過程,最後的獲得也沒有那麼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這個詮釋也有非常危險的地方。一番寒澈骨,是梅花撲鼻香的必要條件嗎?
樂趣與魅力是從過程中誕生,而不是來自痛苦,如果太強調犧牲的部份,顯然是搞錯了。犧牲是一種投入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一種。投入自己的時間精力研究,在結果來臨前就感到好玩,總覺得更實際。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