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在臺南的生活已經慢慢穩定了下來,適應的速度和剛搬家時似乎差不多。第一個月充滿兵荒馬亂,第二個月起就開始抓到訣竅,之後的日子大概都長得差不多。
週一吃名為易立的餐廳,週二吃名為貳十巷的餐廳,因為名字分別有一和二,這樣我就不必思考要吃什麼。汰換顯然太舊的衣服,趁換季時撿了一些素色的短袖 T shirt,就固定黑白藍三色就好。生活已經夠複雜了,希望在自己不太在意的部分,可以盡量簡單就好。
🦄🦄🦄
上次來到台北時,分別和兩位朋友談到有意思的話題,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第一位朋友 M 談到的疑問,是如何避免自己休息時有罪惡感,總是感到事情沒做完,不像以前下班了就下班了。現在 M 的工作型態也接近自由工作者,上班下班並沒有明確的分界,或許是因為這個共同點,才會和我談到這個議題吧。
然而這並不是短期不適應的問題。M 過往在學生時期就有兼職工作,現在除了本業以外也另有副業,混合型態的工作模式已經持續很久了。既然如此,這個困擾真正的核心到底在哪裡呢?我當然不會知道,於是只能分享我自己怎麼處理。
先說明一下,我的方法完全是針對自身情況設計的,和朋友 M 無關,也不代表任何人都會有用。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況跟我很接近,那可能會更適合你一些。
🦄🦄🦄
打從一開始,我的症狀就和朋友 M 有點不一樣。
蠻長一段時間以來,我都很在意自己統計的工作時數,到底該如何換算成一般人認知的時間。以我自己的工時計算方式,多數時候一天只會記錄三到五個小時,大概只有一般人印象中的一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了研究這個謎團,我花了不少時間歸納,在 2021 年底寫成了〈多年來,我都在思考自己是否太混〉這篇文章,作為階段性的總結。以下直接引用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
我發現,只有在工作相對不忙時才有自己很混的愧疚感。如果工作足夠繁忙,我根本不會思考這些。
綜合以上所有線索,我想對現狀的最佳解釋是:我的認真程度足以支撐一定的工作量,但有時未達自己滿意的標準。
朋友 O 的建議簡單粗暴卻有效:你就去工作就好。
沒錯,這樣就解決了,連我自己都覺得好笑。只要給自己安排足夠多的工作,讓自己滿意就好。反正我不是工作狂體質,自然不會病態的過度工作。
總之,確保自己做的工作有價值,並且做得足夠多,就不會有這種困擾了,聽起來倒是挺健康的。
然而在兩年後的今天,我對這個問題又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顯然更具價值的處理方式。這要感謝心理師問我的關鍵問題:當你感到自己很混的時候,想起了什麼?
想起了什麼……
🤔 以下回憶漩渦一 🤔
我想起自己國一(即七年級)時的某天,在臥室和我媽的一段對話。那甚至說不上是一段對話,其實只是單方面說的一句話,而回話並沒有被說出來。
那時我在臥房睡午覺,半睡半醒之際,我媽經過時說了一句:你怎麼還在這裡混,別人都開始在跑了,你還躺在起跑點睡覺。
我那時回了什麼話,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了。但很可能我根本沒回話,只是在迷迷糊糊中想著,「蛤?我睡個午覺會怎樣,你們不也都會睡午覺嗎」,然後又睡回去了。
🤔 以下回憶漩渦二 🤔
高三的某天晚上,我正在房裡開心用電腦,可能是在看影片吧。一樣是我媽,經過房門口時又唸了:原來你在房間裡時都在玩!
但這次我直接大怒,我已經在學校把所有的讀書進度都唸完了,晚上九點多才離開教室。回家後放鬆一下是有什麼問題?
這裡先幫家人平反一下,他們平時幾乎不會管我的課業,或許也管不動。然而生命有趣卻該死的地方就在這裡,即便那只佔家人互動中極小的一部分,因為孩子自己的個性與體質,某些不經意的互動卻留下極深的印象,並造成深遠影響。
如果你是家長,一定會覺得這不公平,教養也太難。然而我認為,就動機而言,這並不是誰的錯。最終這個互動結果成為我的課題,終究還是我要去處理它。沒有人需要負責,但要不要處理還是由我來選擇。
🦄🦄🦄
我覺得委屈,我想要反擊,我想證明自己並不是在混。然而這麼模糊的命題該如何去證明呢?怎樣才叫做盡力了呢?難道要等到身體出狀況,才認清這個模式需要調整嗎?
幸運的是,我並沒有工作狂體質,也沒有過人的毅力,所以可以在身體出事前就停下來。當然代價就是,這個混的標籤一直被自己貼在身上,擺脫不了。
但這是事實嗎?會不會從頭到尾都是幻覺呢?難道在那玩樂的一小時以外,從早上七點半到校,晚上九點念完書回家的自己,是不認真的嗎?大學時期的自己,出社會後的自己,明明就,明明就……
「如果能回到那個時候,會想對自己說什麼呢?」心理師也問過這個經典問句。
想說些什麼呢?
想法好像有點模糊,但是沒關係。慢慢的,一字一句的,寫下讓自己破除幻覺的宣言。
柏儒一直都是很認真的人喔~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也是。認真工作,認真生活,認真休息,認真玩樂,認真和在乎的人相處,認真研究和探索任何自己好奇的事物。柏儒不喜歡隨便做做、得過且過,而是做什麼都很認真呢!柏儒很投入在自己的人生喔!
如果害怕放下自己不夠好的念頭會不夠努力,那要不要用更健康的動力來取代呢?例如你的純粹好奇?只是好奇自己可以做到多好,好奇自己可以走多遠。
覺得自己已經夠好,跟可以再更好,這是兩件可以並存的事。如果你認為,要追求更好一定要先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代表追求進步的動機是匱乏感。這種動機的確比較強,但也會付出焦慮與不快樂的代價。就像一把詛咒武器,越強的道具代價越高,很合理。
相反地,能不能把追求更好的動機設定成「好奇到底能做到多好」,這有沒有機會可以在肯定自己的同時又追求卓越?因為你真的很好奇,也真的很想把事情做好,為什麼不一起來呢?
「謝謝你。」
這是在寫完時,心中湧現的小小聲音,那時我已經哭到不能自已。
🦄🦄🦄
當然,觀念不容易短時間內完全改變,還是有很多自我懷疑的時刻。這時就是把這段話再拿出來,慢慢的、一個字一個字讀,把力量再次刻進腦海深處。
我是個很認真的人,向來如此,往後也是,甚至證據就擺在眼前,只是以前看不到。那些已經做得很好的部份,並不會被能夠更好的部份否定。就算沒有今年在工作上的種種突破,放到去年、甚至前年來看,都是成立的。
而且,我還可以繼續進步,因為我總是好奇更厲害的境界長什麼樣子。好奇心是我最強大的力量,因為它不為什麼,是如此的純粹,自身即是目的,不為任何更高的目的服務。這可不是人人都有,要善用阿。
想休息的時候,確認該有的進度已經完成,那就去休息吧。
夠了。
🦄🦄🦄
我知道,人生不會總是如此理想。有時候就是狀態不太好,想要拖延,或是因為錯估難度而進度落後。但那又怎麼樣呢?當我確信自己依然能夠認真完成工作,那剩下的就是投入的技術了。
對此我有三個方法,能在覺得事情總是做不完、想要拖延時幫助自己。
第一個方法:規律上下班。
雖然我的工作型態接近自由工作者,但現在我每天的工作時間非常規律。第一段時間是從下午兩點到五點,第二段則是晚上八點到十點半,大致上是個午班作息。我測試好幾個不同時段後,得到這個最佳工作節奏,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在這段時間內完成。
就算沒有打卡鐘,也可以透過習慣建立工作規律,設計自己專屬的上下班時間。如果工作做不完,加班效果有限,因為其他時間的精力未必夠好,若沒做出夠好的品質那就沒用。這時,就需要第二個方法了。
第二個方法:先產出最重要的成果。
如果最重要的成果不會花掉所有的工作時間,那很好,再做第二重要的事。如果有緊急事項插進來也沒關係,最重要的那件事一定要先有進度,這帶來的安心感可以降低不必要的焦慮,不會讓這個最重要的產出成果一直懸在心中。
順帶一提,工作的顆粒度要切在兩小時以內,會比較容易搭配這個方法。一天能完成三個重要成果,已經非常厲害了。
但有時真的狀況太差,可能前一天重訓練腿、極端倒楣、失眠、生病、水逆,真的做不了事,很想拖延,那怎麼辦?
第三個方法:和自己簽訂契約。
和自己約定之後做事的時間,寫在行事曆上,以此交換現在可以拖延。當未來時間到了就一定要做,告訴自己這是約定,之前已經先拖延過了,所以現在要履約。
這麼做的好處是,當下真的可以放心休息,因為我已經把工作丟給未來的自己了。當之後時候到了,就不准有任何藉口,因為這就是約定。這是我效果最強烈的作法之一,因為我把約定看得非常重,所以也不會常常使用,只保留給萬不得已的時候。
當然這不能超過死線,但時間快到時本來就有死線之力可以用,所以也不必考慮拖延。此外,這個方法也不適用於經常食言、容易隨口給出承諾的人。
🦄🦄🦄
看來光是討論第一位朋友的問題,篇幅就已經差不多了。至於第二位朋友的話題,就看下次有沒有機會討論啦~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