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回顧這行 3/27 寫下的日記,突然不知道該說什麼。
追求的過程帶來幸福,追求的結果則帶來痛苦,求不得與求得了都是痛苦。
曾經自認不想退休,那是因為工作很重要,但反面來說,這也押了太多賭注在工作上,導致自我價值感隨著工作狀態起伏而波動過大。
距離新一波發展的時間還有四個月,加上前陣子的暈眩療養,突然放了一陣子假的結果,就是自我價值感暴跌。自由時間明明是價值連城的籌碼,卻一時不知該押在什麼牌上。
盤點起來,還有好多想學的東西,但似乎學了也不會怎麼樣。多的是做與不做都不會怎麼樣的事。
隨著年紀漸長,只有越來越佩服蔡依橙。那天他在貼文中提到,成果導向的人很難享受純粹的樂趣,深有所感。之所以有感,正因為曾經身為能夠享受純粹樂趣的人。
這陣子許多事都提不起勁去做,但前幾天拿起吉他時,一練就是兩小時,這時間反常的多。可能只是需要一個契機開始動手,動手之後自然會沉浸其中。
🦄🦄🦄
說到沉浸其中,不得不提冥想。
意外的是,居然直到最近才接觸冥想,原以為會早的多。或許是最近讀到《我可能錯了》,作者分享僧人生活的片段,讓我對冥想萌生好奇。有些事以為是命中註定,終究是隨著機緣才來到身旁。
下載了 Insight Timer app,嘗試第一個七日冥想挑戰,每次大約十分鐘。那天搭高鐵回到台南,乘車後本該感到疲累,卻反而精神奕奕。原以為冥想不過是專心呼吸,沒想到還能快速恢復精力,實在相見恨晚。至於恢復平靜等等,又是另一回事。
冥想時,心中總會浮現一幅畫面。盤坐在月下的沙灘,黑色潮水隨著呼吸起落。起──落,起──落,起──落。無限的時間與空間中,過去不存在,未來不存在。飄蕩的念頭如泡沫般浮現,也如泡沫般破裂。
🦄🦄🦄
但我們會死,並非活在無限時空中。
在書店翻閱齊克果的《論重複》,作者筆下為情所困的青年,在書信中論證人生中的重複究竟為何,為何被重複的才是人生。另一本《規模與規律的祕密》,一位物理學家談到生物成長為什麼有極限。當既有細胞新陳代謝的維護成本吞噬了所有能量,而沒有多餘能量用於新生,成長就會停滯。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從嬰兒時期發育至青春期後期,肉體就不再發育,只會發胖。
每上手一個新的興趣技能,都要持續投入時間精力去維護,否則便會漸漸生疏。持續維護很好,但到了某個階段,這些放不下的都是包袱,讓我們停止成長。若想要新的突破,反而要先犧牲,很多東西要先拋下。
這就像是搬家。直到搬家才會反省平時不必囤積,但搬到新家後又繼續囤積。為什麼人會如此矛盾?因為囤積有其好處,直到我們有天需要搬家。
全然拋下或許太過了,但唯有先拋下一部分,才有機會撿起新的。這時反而需要一種斬斷過去的勇氣,這勇氣來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忒修斯之船,嶄新的自己依然是自己。
🦄🦄🦄
至此,重新想起我們曾談論過,我想打造超越自己的創造物。
確實,望向這顆人生北極星,目前的工作與其相關,但不總是如此。練琴、冥想、運動等看似與目標無關,卻是維護身心的養分,以免在成長的同時萎縮。閱讀與交流都是創造的材料,而寫作則是創造本身。
每當懶得寫作的時候,希望能重新想起這一點。成為一陣輕柔的夏雨,成為溫暖與智慧的容器,成為自己。
真正的人生目標,是活出內在本真的模樣,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做自己。這不等同無視他人,一如我們總是愛著某些人,做自己不意味著缺乏社會性,而是回歸一個人的最適傾向。
這需要從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開始:喜歡的,不喜歡的,有感的,無感的。情緒終究是誠實的。
🦄🦄🦄
好啦,這個誠實的感受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工三小,也疑惑你看了什麼。
但是管他的。
此外做了新嘗試:把文中絕大部分的「我」都刪掉。和之前相比,確實比較清爽,覺得還不錯,值得持續下去。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