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況更新:初訪丹麥、第一次訪談、成為在乎的人
感謝那些採取行動的人,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釋出一個訊息:這件事有人在乎。而在乎,往往就是最重要的。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4-05-23

嗨!

此時此刻,在丹麥的 Mikkeller Bar 中,體驗在酒吧寫作的感覺。

這是發源於丹麥的啤酒品牌,在台北也有分店 Mikkeller Taipei。而這裡是總店,店名直接叫做 Mikkeller Bar,感覺特別不一樣。

接近十年前,我在 Facebook 上做過某個不知名的心理測驗,測驗最適合居住的國家前五名。大部分都是台灣周邊的地區,只有一個截然不同:丹麥。

對於如此怕冷的我,明明是冷颼颼的北歐國度,到底有什麼好,能夠名列最適合居住的國家前五名呢?

這個疑問在心中存在已久,這次就來圓夢一下,親自尋找答案。

一位旅遊達人朋友曾建議,如果第一次自己出國的話,不見得要馬上跑這麼遠,可以先從比較適合新手的國家開始,例如泰國。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我就先去了泰國曼谷,六小時後再轉機到哥本哈根,這樣也算先去泰國了吧?

目前剛過第一週,確實有不少衝擊,之後再來慢慢分享。

🦄🦄🦄

5/3 這天晚上有個非常特別的體驗,參與了我朋友 Hugo 邀約的線上訪談,訪談文字記錄可以參考這裡

訪談主題聚焦於「簡報設計師」與「診所經營者」這兩段職涯歷程,加上一些和電子報有關的內容。總體而言,很粗略的收束我過去十年的事業焦點,對我而言也是很好的回顧。

好笑的是,我自己也曾經夢想過接受訪談,想像過那是什麼樣子,感謝 Hugo 的邀約讓我圓夢了一回。

曾經好奇,在表達想法時,自己看起來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可惜在訪談當下,我沒辦法分心感知第三人稱視角,只能專注於把想法表達出來,也是挺可惜的。

聽自己的語音回放,發現我講話的語速還真快,彷彿想將自己所知全數吐露,和平常非常不同。這個內在的急切,一方面是珍惜,另一方面或許也是經驗不足吧。如果訪談經驗更多,或許可以氣定神閒的好好講,不必像是最後一次機會,聽起來可能會更清楚。

從這個訪綱,也可以回推我的歷程中大家有興趣、值得分享的部份是什麼。許多也不是什麼行業祕辛,而是這一行或有類似經歷的人都了解的基本概念,講講自己也覺得沒什麼特別的。

但有趣的地方也就在這:聽眾覺得很特別。不是每個常識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常識,也有許多常識我有所不知。這就是交流分享的意義吧,並不是拿來直接參考套用,而是發現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的人,原來還有這樣的宇宙存在。

參與訪談的感覺還蠻爽,已經開始期待下次未知的訪談機會了🤣

🦄🦄🦄

在其他層面,也有種夢回十年前的感覺。

那時在大學的圖書館中跑來跑去,急於解答自己不懂的問題。這一切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事情演變成這樣?我能做什麼?

青島東路的那晚,是定義我們這代人的關鍵時刻。

當時寫了封信給家人,詢問他們的看法。爸爸給我的回應不長,大意是想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角色。

這讓我想到在 Overwatch 中主玩坦克的弟弟。我常羨慕帥氣的坦克,可以在第一線衝鋒陷陣,拿所有的資源,和對方近身搏鬥,甚至可以把對方滅團。

然而當我玩坦時,常常該衝時不敢衝,該退時沒退,也看不到隊友的位置,玩了半天只是個銀牌仔。反觀我最擅長的射手型輔助,之前玩著玩著也白金了。

如果要我選角,該選只有銀牌實力的角色,還是有白金實力的角色呢?

而後明白,像我這樣的人,在政治與社運領域是沒什麼作用的。既無法在第一線衝鋒,也無意說服任何人,更別說是傳播想法、爭取支持或煽動他人。試著參與現場,也感到這裡不是屬於我的地方。

唯一的例外,是有人想靜下來搞清楚發生什麼事時,我可以一起坐下來把狀況釐清。這對我而言也很困難,尤其在不理解法理邏輯或政治實質運作時,看不懂就真的看不懂。那還有什麼用呢?

或許這就是我的侷限,我並不是擅長這個領域的角色,努力也成效有限。有點灰心,但暫時沒有更好的想法。

只能習慣這個充滿羅生門的世界,習慣各方只會端出最有利己方陣營的說法,感受當法官的為難,在混亂資訊中做出艱難選擇,並隨時準備接受自己錯了。

感謝那些採取行動的人,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釋出一個訊息:這件事有人在乎。而在乎,往往就是最重要的。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