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來自丹麥的信
這麼一等,距離當初寫好也整整過了一年。猶豫半天,決定補上今天寫的最後段落,就直接寄給你。
Richard Lin 林柏儒,2025-05-25

嗨!

在之前的電子報中,我承諾過:

而那封在丹麥寫好的信,我一定會寄給你的,請你再等等。

這麼一等,距離當初寫好也整整過了一年。猶豫半天,決定補上今天寫的最後段落,就直接寄給你。我手邊還留著當時的日記,寫滿那兩週每天的細節,有興趣的話請再回信讓我知道。

順帶一提,在找圖片時,赫然發現照片們在 3/2 這天整個被我刪掉,好險有從行動硬碟的備份檔中找回來。固定每週備份持續多年,今天是第一次派上用場,實在太感動了。你也備份重要資料了嗎?

接下來,就是那封信。

在哥本哈根的日子

或許首先要回應的,是我的旅遊初衷。

當年 Facebook 上「哪個國家最適合你居住」的測驗,測出除了各種東亞國家外,唯一不同的國家就是丹麥。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丹麥適合我居住呢?於是親自飛來丹麥尋找答案。

經過兩週探索,簡短答案是:這裡的某些生活適合我,但那可能也適合多數人。

Special vs Casual

當我詢問房東 Shamiel 晚餐推薦吃什麼時,我請他推薦「當你不知道要吃什麼時,會去吃的那家店」。

Oh, so you need something casual, not special?

於是我迎來兩週內最特別的一餐,真是謝囉。

旅行和日常是對立的,就如那句老話:旅行是從一個人活膩的地方,去另一個人活膩的地方。

那麼,如何在旅行中體驗久居的日常呢?這次我做了比較非典型的旅行準備:

  • 安排長達兩週的時間,但不安排具體行程
  • 住在非市中心區域的 Airbnb 公寓,連住兩週不換地點
  • 保留部分工作,以及大量無所事事的時間

總之,就是同一個人但換個環境,仔細觀察這實驗中的變與不變。

留意著,我無聊時會做什麼?哪些事情我出國依然會做?哪些事情本來不做但突然開始了?哪些事情我一直都做但突然停了?

  • 依然做:腳踏車、作息時間、準備宵夜、尋找不貴的美食小吃、吃飯時看書、關窗簾
  • 突然做:喝酒、語音視訊、在長椅或岸邊放空、願意走路、去探索景點或新餐廳、博物館、美術館與圖書館
  • 不做:練琴、重訓、工作進度、打電動
  • 暴增的:睡前看直播

確幸與從容

在丹麥文化中,有個重要的核心概念 Hygge(唸作 hu-guh),以下節錄 Perplexity AI 所做的整理,並機翻成中文:

Hygge 體現了一種通過簡單和日常的體驗來獲得舒適、滿足和幸福感的感覺。

Hygge 是圍繞著讓生活變得美好的事物,比如友誼、歡笑、溫暖、光線、當季食材和飲料。這是關於創造一個舒適、放鬆的氛圍。

Hygge 與無壓力或義務地與家人和親密朋友共度美好時光密切相關。它是關於培養有意義的聯繫。

丹麥人利用 Hygge 來度過漫長的黑暗冬季,蠟燭、壁爐和熱飲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溫暖的月份裡,Hygge 也同樣存在。

Hygge 頌揚生活中的簡單樂趣,比如享受家庭烹飪的飯菜、閱讀一本書或悠閒地散步。這是關於存在於當下和心存感激。

Hygge 是個人化的,每個人的解釋可能不同。對一個人來說帶來 Hygge 的東西可能對另一個人不同。

本質上,Hygge 對丹麥人來說是創造一種舒適、愜意的氛圍,享受與親人的陪伴並欣賞生活中的小小快樂。

乍看之下,這很類似小確幸與從容,而這在丹麥隨處可見,例如:

  • 平日草地上總是躺著幾個人,而週末的公園更不用說。
  • 只要遠離市中心的遊客群,人們走路速度甚至比台南還慢。
  • 多數空間裡都有小蠟燭。
  • 戶外到處都有長椅。
  • 玻璃高樓非常罕見,越靠近市中心越少。
  • 人們成群在戶外餐桌用餐,反而較少選擇室內座位。
  • 到了週末,社區開趴的歌聲會持續到深夜。

不只丹麥,其他歐洲地區可能也有部分以上特色。相對來說,我是比較嚴肅、不懂怎麼 chill 的人,這趟旅程才親眼看見一大群人示範怎麼 chill。

當然,我看到的是下班後的人們,上班時間的故事就有待補充。

幸福有價

朋友開玩笑說,都出國了就別再當亞洲奴。這正好帶到另一個關鍵字,我想也是 Hygge 文化的背景之一。

在丹麥的歷史博物館中,有一區非常仔細的描述殖民統治歷史。關於丹麥在西非與西印度殖民地之間建立的三角貿易體系,在黃金、糖與奴隸的輾轉流動中,財富不斷流入國內,一如其他西歐國家。

代代累積下來的財富,搭配極為嚴格的移民政策,把這些經濟果實留給國民。而令人咋舌的平均近 50% 重稅與相對應的公共政策,讓想暴富的人不想待在這,貧富差距也是全球倒數。

而另一面,Reddit 上的丹麥鄉民無不抱怨首都的超高居住成本,這裡提的通常是租金,因為買房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和房屋供給量低有關,如果想要維持公園綠地不重劃,又不想蓋土地利用率高的高樓,公共建設又做得不錯、大家想來居住,那每坪單價就很難低到哪裡去。

超高房價對台灣人而言也很熟悉,哥本哈根的房價約是台北三倍,但房價所得比卻比台北(2023 年約為 29 倍)低上不少,如果算上稅後所得可能就不好說。

在這個背景下,如何租屋成為討論版的週經文。房東可能要求簽約繳清三個月以上的押金,而租屋詐騙事件頻傳,租屋交戰守則也在版上持續流傳。兩百年前地主與新興中產階級的鬥爭,至今仍用某種方式持續著。

在居住成本之外,外食、交通等成本約為台北四倍,只有極少數的項目如牛奶、馬鈴薯和洋蔥比台灣便宜。

想在這過一般人的生活,每個月 20 萬台幣可能剛好打平。考量極高的稅率,收入水準還要更高才行。不過由於退休制度完善,平時不見得需要積極儲蓄投資,那稅後收入就都是可以花用的,直到你需要醫療服務。

丹麥人幸福,而幸福有價。

那如果金錢無限,會想長居丹麥嗎?簡短的答案是:我希望長居女友所在之處,她在哪我就在哪。丹麥很好,女友身邊更好,這是無庸置疑的。

來自 2025-05-25 的註腳

去年的丹麥旅行無疑是個幸福高峰,其後立刻斷崖下跌,當時留下的文章也到此為止。

那時承諾房東 Shamiel 回國後會把我的心得分享給他,過了一年都還沒傳。好在我並沒有承諾具體時間,現在再把連結分享給他的話,也算是兌現了。

如果想再回憶這一段旅程,就播放聽天湯的《同年同月同日死》,搭配每日流水帳與照片,留下的也就是這些。

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