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流程圖,這是一個在工作上經常用到,但處理起來相對棘手的類型。尤其是當整個流程又大又複雜,文字細節很多,流程線條也很多的時候,到底該怎麼設計呢?今天我要分享的案例,就是一個相對複雜的診斷 guideline 流程圖,看要怎麼把流程圖改造的三步驟應用在學術類型的簡報中。
案例解析
當我們在討論流程圖設計的時候,大致上有分兩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這個流程圖是你製作的,你可以控制圖中的各種細節;而另一種是從文獻中截圖出來的圖片檔,你無法自由編輯這張流程圖。在我們今天的案例中,我們主要討論前者,當你選擇自行製作流程圖時可以怎麼做。
以下這個案例是我們過去與知名藥廠的合作中,用來說明診斷邏輯的投影片。這張投影片的重點在於說明某種疾病該如何判斷,要用什麼樣的流程步驟才能分析出患者得到的是這個疾病的哪個型態。
看起來很複雜,不過最重要的重點在於上方兩排,我們要根據 C1-INH function, C1-INH level 與 C4 level 這三個關鍵指標來先把狀況分成三大類,再做後面的判斷步驟。
看到這裡你就可以發現,本來該是重點的部份在流程圖中卻是相對不明顯的粉紅色,而看起來比較重要的紅色卻在不是重點的地方,這就有點可惜了。除此之外,流程圖中的英文字也是小到幾乎看不見,要用這張流程圖來做簡報溝通顯然很困難。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改善這張投影片呢?
流程圖改善三步驟
想要改善這張流程圖的話,我們可以依序做三個步驟,分別是決定版型、降低雜訊與強調重點。
步驟一:決定版型
首先關於決定版型,這視載體與內容而定。
如果今天流程圖是在海報或手機這種上下比較高的載體上閱讀,或者流程分支少但整體很冗長的話,那麼像案例中一樣由上往下跑的排版就很合理。不過在我們今天的案例中,投影片本來就是左右比較寬、上下比較矮的版型,加上如果有很多分支的話,那麼比起原先從上到下跑的流程,設計成從左到右跑的流程會更好。
步驟二:降低雜訊
接著第二步降低雜訊,原本圖中用錯位置的紅色就是一種雜訊,這裡我們先把顏色統一改成灰色,並確定線條箭頭沒有彼此重疊或跨越的狀況。這樣一來,我們就成功去除了畫面中的干擾雜訊。
步驟三:強調重點
而第三步重點強調,在我們今天的案例中,重點在於一開始分類成三種類型的地方,我們分別要看什麼關鍵數據來區分這三種類型。這裡我會示範用三種不同的方式逐步強調內容,分別是加大區塊、色彩強調與運用遮罩。
首先「加大區塊」很好理解,如果我們把重點部分的面積加大,那麼一定會更醒目。這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有足夠空間把文字放得更大,更容易被注意到。
接著第二種「色彩強調」,我們加上更醒目的顏色,讓它從其他灰色的區塊中突顯出來,這樣大部分人在看整張流程圖的時候,一開始就會注意到這個重點了。
而第三種「運用遮罩」,則是在其他資訊上面蓋上俗稱遮罩的半透明白色色塊,這樣原本的重點又可以更突顯出來。或者,我們把其他資訊的透明度調淡一點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
這個作法的好處是,既然不重要的資訊弱化了,我們就能騰出空間來加上重要的註解,以此破解大型流程圖直接佔滿整張投影片的問題。
不過這裡有個問題是,要是運用遮罩的話,原本的流程圖不就看不見了嗎?如果我們希望見樹又見林,既能看見完整流程圖,又能運用遮罩凸顯重點,這有可能嗎?
答案是可以的,關鍵就在於「分頁呈現註解」的觀念。
分頁呈現註解
關於流程圖上的註解,一般如果不是閱讀型的簡報,其實最好是乾脆不要註解,把整頁的空間都留給流程圖,這樣觀眾才能一邊看圖一邊聽你的引導,而不是視線得在流程圖與註解之間反覆看來看去。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有部分的重點必須要加上文字註解,或是怕自己忘記而希望把重點寫在頁面上,這要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有「分頁呈現註解、一頁一個重點」的觀念,先在整份流程圖中看見全貌,而細節則分成好幾頁呈現。也就是說,一開始先呈現一張完整流程圖的版本,再切換到後面運用遮罩的細節註解,等於前面先見林,後面再見樹,兩張加起來達到見樹又見林的效果。
這裡你不用擔心分成好幾頁太冗長或流水帳,因為如果你的選擇的重點正確,觀眾自然會跟著你的設計看向合理的位置。反之如果感到冗長,有可能是內容需要進一步精鍊或取捨,這就和投影片設計無關,而是要根據你的簡報目的來衡量是否需要講這些內容。
分享總結
那麼以上就是這次的分享啦!
今天我們討論了複雜流程圖的設計三步驟,先決定版型直向或橫向,第二步降低雜訊後,才有第三步強調重點的空間。在註解的部份,則可以先呈現整張流程圖,再強調部分重點與註解,利用分頁呈現來達到見樹又見林的效果。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我們下期分享再見囉!